一年后,京西东胡林的玉米熟了

2024-08-04 20:38:00 - 新京报

连日的阴雨后,太阳照进了东胡林村的玉米地里。

水汽从土壤中蒸腾而起,被茂密的玉米和杂草封锁在农田中,人们背着背篓,钻进湿热的农田,掰下鲜嫩的玉米,随后一抛,就装进了背后的背篓中。

2024年8月3日,洪水后一年,京西深山中,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在紧张的防汛中迎来了丰收。村书记刘书会说,今年的雨水不错,至少在玉米收获前,算得上风调雨顺。

一年后,京西东胡林的玉米熟了

万年农业遗址处,建起了新农业产业

永定河的支流清水河,从灵山脚下出发,一路穿过蜿蜒的山岭,进入了斋堂镇,两山之间的空地变得平缓起来,形成一片群山之中的小小平地,当地人称之为斋堂川。东胡林村就在斋堂川的东部。1966年,考古学家们在东胡林的山坡上发现了一处一万年前的遗址,遗址中有14粒粟和1粒黍的种子,这些种子介于现代品种和它们的祖先狗尾草之间,证明在一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驯化农作物。

在东胡林,村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千年前的金代,千百年中,人们在这里依山傍水而居,开垦耕地,以农耕为生。即便在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化中,村里的年轻人逐渐走出大山,留下的人们,也依然守着这片山水之间的土地。

不同的是,现代经营模式,正在改变着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刘书会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中,村里重新流转了土地,引进优质鲜食玉米,改良和更新原本的杏树林,建立了集体产业,组织村里留守的人们耕种,几年中,新的杏树已经结果,鲜食玉米也渐渐得到了认可,集体经济逐渐恢复。村里还引入了企业,打造了书院、民宿等,发展农业旅游。这些新的产业,也给这个因年轻人外出而变得安静的村庄,带来了许多新的热闹场景。

一年后,京西东胡林的玉米熟了

经历大洪水之后,他们重新种了玉米

2023年7月,就在村里的玉米即将收获的前夜,洪水冲进了东胡林村,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损失严重,上百亩农田消失在洪水中,村民们的小菜园被砂石掩埋,保留下来的玉米地,也被洪水浸泡。

洪水后,东胡林村的人们,抢救出来了一部分玉米,一部分分给了村民,一部分送到了镇上的安置点,给安置点的人们做粮食。

2024年5月,重新整理后的土地上,东胡林村的人们,种下了新一茬的玉米,刘书会介绍,今年村里种了60亩玉米,分成了三批,每批相隔10天,这样可以分批上市,既可以让采收稍微轻松一点儿,也能避开集中成熟时的价格下降。

进入汛期后,京西深山中的人们,比以往更关注气候的变化,连续的降雨让山里的土地渐渐吸饱了水分,每个人都在担心暴雨带来的风险。

玉米收获在即的东胡林,人们尤其担忧。好在雨一直不算大,没有发生危险,反而为农田补充了降水,玉米长势很好,也没有太多病虫害,丰收几乎已经握在手里。

进入8月,在紧张的防汛中,最早的一茬玉米开始收获,而对东胡林的人们来说,这也意味着一年的收入即将到手。

一年后,京西东胡林的玉米熟了

在湿热的农田中,收获最真实的希望

雨水和高温,快速催熟了玉米,也让田里的草疯长。锄过不久的地,在一场雨后,又成了野草的乐园。不过这一次,玉米已经成熟,农人们开始忙着收获,没工夫管它们了。

长裤、长袖外衣、帽子,把自己裹严实的农民们,背上背篓,钻进了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转眼就看不见身影了。

湿气从脚下蒸腾而起,被茂盛的庄稼锁在地表,收玉米的农民们,许多人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小风扇,在湿热的玉米“丛林”中,带来一丝“独享”的凉风。

刘书会介绍,60亩地,可以产出12万穗品相和品质都不错的鲜玉米,卖一半,村民们分一半。今年的玉米价格不错,一根鲜玉米可以卖2块5,通过定点帮扶的单位帮助销售出去,基本上可以收回成本,包括土地流转的费用和村民们的工资。

60亩地的集体产业,有10多个留守的村民在这里务工,平常每天100元,收获时每天150元。对村庄来说,这是一份长久的产业,对农民们则意味着每天真实不虚的收入。“留守村里的人,多数都是老年人,已经很难在外面找到工作,而家门口的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收入,比什么都强。”刘书会说。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唐峥校对卢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