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海洋文明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历史源流与互鉴

2024-09-04 06:39:4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探讨海洋文明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历史源流与互鉴

2024年8月2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海洋城市研究中心承办的“知识交流与融合创新: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召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长刚研究员从城邦制国家形态、商业贸易和海外扩张等角度概括古希腊海洋时代的特点,指出西方自古希腊时期起便将海外世界视作“市场”,当其力量壮大后,往往会选择通过武力手段占据土地和市场,并利用条约制定规则。可以说,西方所谓海洋时代从古至今都带有“殖民主义”的色彩。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纯艳探讨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基本要素,将其划分为“东夷、百越时代”、“传统海洋时代”、“海国竞逐时代”、“重返海洋时代”四个阶段,提出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开放包容、和平互利等基本特征,阐释了其与国家治理、沿海城乡发展的关系。

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朴英顺教授以《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为研究对象,细致剖析其体例、特征、书籍流入渠道、书籍收录情况、知识接受及影响等,指出中华古书流入朝鲜有中国朝廷下赐、通过图书中介人购入、文人赠送多种方式,且受到清代考证学的影响,是朝鲜士人对中国知识信息系统化的结果。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婧副研究员以近代上海为例,探讨饮食节制、清洁疗养、细菌和毒素等西方卫生知识如何在沿海城市中传播,如何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保健方式,从而深化了对西方卫生的知识谱系、卫生知识的全球流转和双向传播的认识。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翟杨副主任通过大量图片资料,回顾了长江口二号沉船遗址从发现到整体打捞迁移的工作历程,总结了这一重大水下考古发现的意义与价值,介绍了关于长江口二号沉船的现有研究成果和未来综合利用的展望。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王健副所长表示,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希望能与海外学者、机构建立更多联系,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也将更加关注东亚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作为本次会议召集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海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陆烨副研究员回顾了本次研讨会的缘起和过程,介绍了新近成立的海洋城市研究中心的组织概况和发展设想,展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探讨的前景以及研究视野的拓宽和延伸。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叶斌指出,本次会议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交流和共同体,而海洋又是城市交流的关键通道和重要媒介。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共同利益空间的愿景下,三个研究所的交流合作未来可期。

栏目主编:王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