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非高原打造“鱼米之乡”
遥远的非洲,有“高原水乡”之称的乌干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70%以上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陆续派出农业专家到乌干达布塔莱贾地区帮助指导农业生产。
2012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向乌干达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南南合作一期、二期和三期项目。按“以省包国”原则,四川省派出近60名谷物、畜牧、水产、园艺、农机等专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当地农民带去农业生产新技术,提升当地农业产能。
持续三期近12年的任务,来自四川的农业专家为这片土地带来哪些变化?
引进良种培训技术
乌干达农业呈新貌
8月21日,乌干达卢韦罗区齐罗布韦镇基兰布拉村村民,迎来卢韦罗驻点专家——来自中国四川的龙文靖和罗廷跃。两位专家要在这里开展中国狐尾小米的示范种植培训,这是齐罗布韦镇首次引种中国狐尾小米。
8月底,正是乌干达的小米播种季节,小米是这里的主要谷类作物之一。尽管乌干达光照充足,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具备优势,但这里的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低下,农作物产量不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乌干达本地小米品种五指小米平均亩产不足90公斤。
在此前的一期和二期项目中,四川专家引进的中国狐尾小米在乌干达的土地上试种成功,示范单产最高能达到当地五指小米的4到5倍。
在基兰布拉村,两位专家现场展示了手工直播和机械直播两种方法,详细讲解了种植的技术要点,还向当地12名参加培训的农户发放了技术资料。“通过这次培训,农户们不仅掌握了狐尾小米的种植技巧,还体验到使用播种机带来的便利。”龙文靖说。
引进优良品种、培训先进技术,这是南南合作项目的重要任务。“我们建立了一批杂交水稻、狐尾小米高产栽培示范样板,推广稻田养鱼、饲草栽培、苹果嫁接技术,展示农业机械化作业,有力提升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和生产能力。”中乌南南合作三期项目专家组组长张小强介绍,经过专家组示范种植,乌干达狐尾小米平均产量达到当地产量的2到3倍;水稻示范田亩产达750公斤,较当地亩产增加600公斤。
借助两大平台
更广更快推广中国技术
在一期和二期项目中,中国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乌干达农村,建立杂交水稻、狐尾小米高产栽培示范样板,示范新品种,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第三期合作,我们主要借助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两大平台,更大范围推广中国技术,助力当地农业发展。”张小强说。
综合技术集成转化基地是先进技术推广的“加速器”。通过这一基地,更多新品种被引进推广,助力当地农产品价值链进一步开发。
“截至目前,我们共引进种植作物新品种136个,筛选的5个高粱品种和5个狐尾小米品种进入新品种审定程序。”张小强介绍,专家组还开发了小米锅巴、小米粥、牛肉干、高粱及糯米系列产品,延长了当地农产品加工销售价值链。
推广面积加速提升。第三期项目启动至今,专家组共发放1866公斤水稻种子、750公斤狐尾小米种子,建立杂交水稻高产示范410英亩(约合2488亩),狐尾小米高产示范300英亩(约合1821亩),累计培训农民近5000人次。
新品种和新技术为当地农民开拓了脱贫增收新路径。专家组筛选的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新品种WDR-73在乌干达推广面积已达约3万亩,生产稻谷1.5万吨,户均年增收400万乌干达先令(约合7547元人民币);狐尾小米示范面积达1000亩,年产量236吨,户均年增收250万乌干达先令(约合4272元人民币)。
除了农作物引种和技术示范,中乌南南合作三期项目专家组还有更多计划。今年,在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专家组启动畜牧改良计划——首批建立1400只肉鸡养殖示范中心、30头肉牛养殖示范中心,将为乌干达农业转型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