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之路何以越走越宽?

2024-09-04 12:17:3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2024年9月4日—6日,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也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本报特刊出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从什么时候开始,夜晚漆黑的科纽布拉村开始有了光亮?自动抽水的水塔有了随时可供应的清洁用水?人们握着手中电量告急的手机不再担心充不了电?如果你将这三个问题抛给科纽布拉村村长让·敦比亚,他会告诉你,这个改变发生在2023年5月。

中国援助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去年5月在科纽布拉村和卡朗村通过竣工验收。1195套离网太阳能户用系统、200套太阳能路灯系统、17套太阳能水泵系统以及两套集中太阳能供电系统,为这个世界上最欠发达的国家之一——西非国家马里的上万名民众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

与科纽布拉村类似的故事正在非洲更多的地方发生。截至目前,中非已有数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合作项目。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一座座风电站、水电站、光伏电站拔地而起,将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绿色动力”,照亮非洲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非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中非合作应时代潮流而生,伴共同发展而兴。21世纪伊始,中非共同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4年来,从基建合作打通非洲发展新脉络到能力建设积蓄中非合作新力量,从中国经验开辟非洲减贫新路径到绿色发展共绘中非合作新图景,“共迎挑战、共同发展”从蓝图变成现实,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深化“全球南方”合作的一面旗帜。

迄今,中非合作论坛已经举行过3次峰会、8次部长级会议。会议主题也从“友谊、和平、合作、发展”到“合作共赢,携手共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再到今年的“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中非关系实现了“新型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三级跨越,中非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合作内容不断深化。

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

本次峰会的首场发布会强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作为本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一年来,非洲国家始终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持者、参与者、受益者。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为加快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非关系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目前,52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已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原则和目标的高度共识。中非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生根,连接起中非人民的梦想和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陆续与多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全面深入加强共建“一带一路”与非洲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找准重点合作领域和重点合作内容,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其中,中非绿色合作更是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案

从内罗毕乘坐火车,沿着蒙内铁路行驶5个多小时后,就会看到黄昏时分,蒙巴萨港新油码头上橙色的输油臂整齐排列,与落日余晖下的海面融为一体。

2022年1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蒙巴萨新油码头竣工,可在24小时内完成对一艘油轮的卸载,单个泊位平均输油流量是旧码头的3倍到4倍,极大提升了蒙巴萨港油品处理能力,为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帮助与规划下,新油码头在施工策划阶段即确定了环境保护目标,在保证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周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项目工程团队在附近海域设置了8个监测站,每天对海洋水质实时监测;设置了4个观测站,对海洋生物状态进行监测……监测数据每周上传到肯尼亚环保局,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支持。

在“中非绿色创新计划”框架下,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实地走访调研蒙巴萨港新油码头等项目,详细了解项目建设和运行中生态环保与应对气候变化成效,完成了中非气候适应投资、中非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中资在非产业园可持续发展和中非气候适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等联合研究,为探索气候适应区域解决方案、丰富中非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成果支撑。

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部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重要成果,不断推动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建设。实施中非绿色创新计划,在可持续基础设施与气候投融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等领域,共同探索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实施中非绿色使者计划,吸引非洲国家2000多名相关领域的代表积极参与,共同提升绿色技能,深化气候行动。同时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15个非洲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备忘录。

不断深化绿色发展合作

Moja,是内罗毕快速路在当地的另一个名字,在斯瓦希里语中是“一”的意思。“这是肯尼亚首个收费公路项目,也是中国在肯尼亚的首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正如快速路的名字那样,与中国的合作,会让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第一’。”内罗毕快速路项目公关经理简妮·昂吉尤感慨道。

近年来,中非携手打造“国家地标”“合作丰碑”“民生工程”等,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进一步拉紧了双方友好情谊的纽带。

面积约930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而塔克拉玛干沙漠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的流动沙漠。2023年6月,一群来自撒哈拉沙漠南缘国家的专家们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考察中国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技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机械防沙示范区,中方专家向对方示范新型防沙网的安装过程。这场跨越万里的相会,是中国积极参与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一个缩影。

“非洲萨赫勒地区受撒哈拉沙漠南侵困扰已久。建设非洲‘绿色长城’的灵感,来自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之所以联合发起‘绿色长城’计划,就是要通过跨国合作共同防治荒漠化。”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高级主管马塞兰·萨努表示。

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受邀与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希望能将中国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治理模式,以更“本土化”的方式落实在“非洲绿色长城”倡议中。

如今,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报告中,埃塞俄比亚、尼日尔和塞内加尔已经跻身土地修复进展较突出的国家之列。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和风雨考验,中非友谊不觉间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相信,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成为中国和非洲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又一次生动实践。未来,中国还将与非洲朋友一道,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