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在基层观察中国经济
作 者: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在基层观察中国经济
今年夏天,我去了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城,广东中山的古镇镇和山东青岛的一家民营企业。在一线观察、调研经济活动,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一.诚信维系着义乌线下线上的小商品市场
这次在义乌呆了六天。一天中午去到一家“鸡毛换糖义乌菜”的饭店吃饭,看到门边电子屏上的“鸡毛换糖品牌故事”。看了这个介绍,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上海弄堂里,见过挑着货郎担的鸡毛换糖小贩,他们用当地糖蔗榨的糖,交换城市居民留存的鸡毛(可能还有其他东西)。鸡毛原本用作肥料“塞秧根”的原料,后来觉得可惜,便做成鸡毛掸等小商品。最早的小商品就是这么原始地生产出来的。
义乌的小商品交易,始于走街串巷的“行商”,然后是到路边摆摊的“坐商”,再到1980年代初,义乌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发展小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强烈要求,毅然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并出资搭建了简陋的市场设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自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有了今天分为五区(六区在建),建筑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小商品之都。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一直在与时俱进。义乌购是小商品的线上市场,2012年10月上线。它是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义乌小商品官方平台。义乌购根据小商品交易的特点,做出自己的定位:把义乌小商品搬上网,线上线下对应,精准找货,放心交易;覆盖义乌小商品市场、专业街、产业带等优质供应商,助力中小微企业开拓线上市场;义乌购为小商品商家量身打造,操作简单,通过智能流量分发机制,大幅降低电商流量成本。
最值得赞许的,是义乌人的价值观。义乌集中资源大力建设贸易生态系统、先进产业平台、国际物流网络,为全国、全球的企业和客商搭建共享型的创业创新大平台,带动了全国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展、关联3200万人工人就业,为全国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来料加工业务,形成了鲜明的跨区域共富带动效应。在国际商贸城,我问了一个问题,商户有多少来自外省市,回答是一半以上。另外一半,不到30%是义乌当地的,其他来自浙江各地。
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山区的义乌,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凭什么发展出如此规模的小商品和小商品市场?靠的是“三千精神”。浙江温州人最早喊出来的口号“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其实还有一句“千山万水”。义乌人跑到西藏鸡毛换糖,跨越了千山万水。“三千精神”就是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小商品+企业家精神,就是义乌今天的创新和产业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最有价值的,并不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而是作为企业家精神组成部分的诚信精神。产品:中国制造,世界品质;服务:全球交付,商贸无忧。诚信维系着线上线下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二.民企当家人的精气神决定企业兴衰成败
从义乌回上海,几天后去了青岛,参加一家民企(山东省百强民营企业之一)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活动。这家民企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国企转制而来,起家于传统的水利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到今天的这家企业,“以绿色智能建造为主业,投资运营为支撑,重点发展智慧服务、大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下属六家集团公司。
研究一家民企,首先要了解它的创始人。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原是青岛某区水利局的干部。当年出来挑头创业,说明他在一众人中具有冒险精神,具有企业家的潜质。企业家才能和企业家精神是最为稀缺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在人群中以极低概率分布,要通过N次试错才可能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其一,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愿意尝试新事物,并愿意承担失败的成本。在各种职业人群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人,但他们的占比并不高。其二,秉持自身的企业家精神大胆创业的人,也就是以敢于冒险、敢于试错的精神投身于商业活动。其中最终成为企业家的小众人群,他们并不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受超理性经济动机支配。
《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9)的两位作者是浸淫硅谷多年的投资家。他们说:“如果你去询问硅谷或是其他类似地方的初创团队的成员,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你会发现驱使他们行为的是超理性动机。”他们认为,超理性动机包括竞争的刺激、人类的利他心理、渴望冒险、探索以及创造的喜悦、为后代打算、渴望现实生活的意义等。创业创新行为的动机不是理性地最大化利益,这是对一般化理性动机的最好反击。当我问及这家民企创始人当年创业动机时,回答也大抵如此。
民营企业的企业精神源于企业创始人的精神。这家民企的企业精神概括为“永远向上”。企业管理人员告诉我,“永远向上”是董事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数字经济时代来临的时候,实实在在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永远向上”精神的折射。不过,“永远向上”略显高调。这也许是不同地域文化的表现。齐鲁文化与广府文化、江南文化在企业(家)精神上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永远向上”凝聚精气神,体现在这位董事长行事风格上,也可从他做成的很多事中看到这一点。
三.珠三角的镇域经济正在融入一体化新格局
今年以来,我在深圳住的时间多于上海,所以,去珠三角各地走走,就像以前游历长三角一样。尤其是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去珠江西岸便利了很多。调研两岸产业协同发展,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况且,中山、江门文化底蕴深厚,很值得看看。
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是主导产业。深圳的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就是电子信息产业。珠江西岸的中山、珠海,以五金家电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优势产业是主导产业。近年来,两岸城市间的产业融合,如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头戏”。深中通道开通后,极大地提高了两岸资源要素流动和配置的效率,两岸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都会受益。
今年7-8月间,正好有一个机会,使我两次走进中山的古镇镇。在珠三角,镇域经济是一大特色。需要说明的是,中山市和东莞市是不设区的地级市,(全国仅4个不设区地级市),所以,在行政建制上,这里的镇域经济相当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大多是家居类行业,如家具、门锁、灯具和卫浴等。古镇镇就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灯饰照明行业集聚地。据介绍,以古镇为中心的一个区域,生产的灯饰照明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左右。这些灯饰照明产品在向智能化、全屋集成化发展过程中,势必加大与东岸深圳、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和分工。
参加灯饰照明行业的活动,收到古镇灯饰产业研究院的《2024中国线光照明市场白皮书》,引起我的关注。在需求变化和技术迭代的双重作用下,线光照明灯具成为近年来受到市场追捧的热门品类。白皮书介绍,随着空间设计和美学水平的提高,从旧的传统外壳中脱颖而出,以更好的方式利用材料并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使得线光照明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报告执笔人也坦陈了一个事实,由于技术进步和设计简洁,线光照明降低了灯饰照明的成本和价格,使整个行业产出的价值量下降。由此想到,技术创新一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理当降低成本和价格,此时就要从其他路径提高附加价值,或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来增加行业产出。我对古镇灯饰照明企业说,你们也许还要去找寻新赛道。我对当地政府说,根据新兴产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延伸特征,可能要跳出镇域经济,打造片区经济即经济功能区模式。
不客气地说,过去10余年,2013-2023年,中山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在这十年中,中山地区生产总值(GDP口径)年均增速4.54%,低于深圳的8.55%,广东的7.28%;中山地区生产总值省内排名从第6降至第9,10年平均增速4.54%,居广东省末位。然而,这个落差也恰恰是发展空间。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和大湾区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中,中山将紧紧抓住机遇,承接深圳、东莞高端产业外溢,加快产业转型,并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另一个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看了三个地方,写下这些文字,最后想表达的是,从基层看中国经济,活力和动力犹在。活力和动力源于中国劳动者、创业者和企业家永不停息的勤劳奋斗、奋发有为;源于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不可多得的发展环境;源于各级政府的有效作为。就像在义乌,政府组建的国有控股“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于义乌小商品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我问及国际商贸城几家商户,他们都表示认同,也可举出具体受益的例子。看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不是一句空洞的说辞,而且,有着存在的理由和空间。不过,就全国而言,那些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不那么足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因为政府作为出了问题,改革就应该从这里开始。
特别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