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妈妈找乡音

2024-10-14 09:19:29 - 重庆晚报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故乡之于我们到底是什么,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水风物,还是淳朴厚实的乡土人情?我不能确定。但一想到母亲离开豫东故土已经四十多年了,从她身上我似乎又找到了答案。

前几日回老家,母亲说自己的旧手机有些卡顿让我给拾掇一下。通过清理缓存,删去多余的软件,手机终于不卡顿了。母亲开心极了,在确认视频能够播放流畅后,便情不自禁地翻看起了自己收藏的抖音片段。音乐声响起的那一瞬,我有一种记忆瞬间被拉回的感觉,那是好多年都没在家里听到过的声音——豫剧。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为了让我们姐弟能够尽快融入本地生活,在我们面前她和父亲总是尽量避免说老家的方言。即使在家中看戏,他们也要关紧房门小心翼翼地听,生怕吵到了邻居们。为了我们,母亲似乎渐渐地把老家的乡音给“弄丢”了。

“我再叫一声商郎夫啊……”那是豫剧《秦雪梅吊孝》里的经典唱词,即使对戏曲并不感冒的我也跟着不自觉地哼唱了起来。看着母亲忘我地哼着戏曲唱段,往昔的画面仿佛突然在眼前拉起了大幕,清晰可辨地重播着那些年一家人在电视机前看豫剧时的场景。

那时家里的小电视还没有接通闭路信号,仅靠一口信号锅收到的电视台也屈指可数。父亲不知什么时候从老乡那里借来了几张豫剧光碟,兴致盎然地在VCD上播放了起来。还在上幼儿园的我虽然并不了解什么是戏剧,但仍然被其中精彩的剧情所吸引。印象中最早看过的剧目是《卷席筒》,剧中“小仓娃”的扮演者用他诙谐、形象的表演惹得我们一家人捧腹大笑。接着是金不换老师的《七品芝麻官》,同样是幽默但富含正义的剧目,让我看到了七品县官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风骨。时至今日,像《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柜中缘》《秦雪梅吊孝》等剧目中的很多剧情我依然如数家珍,甚至个别唱段还能信口哼来。

“妈,咱什么时候再回一趟河南老家吧。”我试探性地问了问。

“回哪?”正在听戏的母亲猛地一惊,旋即又伤心地说,“老家都没什么人了,咱还回去干啥。”

听到这里我忽然一阵心酸,故乡之所以是故乡,是因为父母、亲人、儿时的玩伴以及邻里街坊,是乡音无改却“近乡情更怯”。我终于理解了独在异乡的人即使割舍了很多,改变了很多,却依然放不下那份炽烈的乡情。于是我就在想,也许我能为母亲做点什么。

几周后母亲忙完了家里的活又要匆匆去省城帮弟弟带孩子,临走前我神秘地对她说:“妈,等假期了我来兰州看您,到时候还要给您一个惊喜呢!”

“惊喜?你不是国庆假期要出去玩吗?”母亲在长途汽车上一脸诧异。

汽车缓缓开动了,仿佛把悬念剪成了断线的风筝。我猜想母亲也许没有多少心思在车上去想我所说的“惊喜”,到了兰州她还要带孙子,买菜,做饭,这么多年她好像没有多少可以停下来好好放松的时间。一想到这里,我呆在原地对着早已远去的班车难过地挥了挥手。

国庆假期如约而至,我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去弟弟家看望母亲。看着包裹里全是我从网上买来的河南特色食品,母亲似乎想到了什么,连忙问我:“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那个惊喜?”

“不止这些,晚上我和弟弟带您去看演出!”我朝弟弟挤了挤眼。

到了晚上,我们带着母亲来到了甘肃省大剧院去看豫剧团的本戏《穆桂英挂帅》。当板胡声在交响乐团的簇拥中响起,大幕拉开,我看到母亲早已热泪盈眶。整晚的演出我都看见她用手在腿上打着拍子,时而还情不自禁地哼唱了起来。我知道,这也许是母亲最开心的一个晚上。从剧场出来后母亲疑惑地问我和弟弟,“你们咋知道这里演豫剧的?”

“我们在公众号上查的,就是想让您再听听乡音!”弟弟说。

那个晚上,在兰州的街头我们说着小时候的故事,聊起了好玩有趣的河南方言。那一刻,母亲变得不再拘谨,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用豫东方言和我们聊了很久。终于在那个晚上,我们好像找回了那个热爱生活的母亲,找到了她丢失已久的幸福密语。(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