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明清京师的礼制文化

2024-10-14 16:02:20 - 北京晚报

▌唐晓峰

走近明清京师的礼制文化

《光绪皇帝大婚图》册页

李宝臣先生的新书《礼不远人》,是谈明清京师礼制文化的,书名借用了“道不远人”的蕴义。礼制,在传统中国社会生活中是些怎样的事情,宝臣先生算是说得很透彻的。这里谈几点读后感想。

宝臣先生出身旧家,曾聆听过前朝贵族们的私语,这一点与本书至关重要。所谓旧家,一般指在前清时代有身份的家庭(族)的后裔。旧家保留了许多传统生活方式与规矩,所维持的社交圈子,则提供了更广泛的同类文化空间。在如此特有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果又是个有心人,则耳濡目染之际,会在心中积累大量知识与感悟。如果结合这些再阅读明清史籍文档,便获得了一套情理事兼备的史学修养。宝臣就是这样的有心人。

我与宝臣是高中同窗,至今相交恰好60年。记得当初入学不久,便看到他的《夜读史记》笔记,甚是吃惊。随着不断交往年龄渐长,对他的成长环境、趣味爱好、处世风格、见识学识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20世纪50年代前半程的北京,世风世景还保留了相当的旧时情景(我也曾在西单商场茶苑听过计时收费的连阔如的评书)。宝臣自幼随长辈吃过不少老字号馆子。在同辈人中,他对那时餐饮庄馆文化的解读可谓不同一般。今天的“美食家”,往往只关注菜品的质量特色,而宝臣则能说出一整套餐桌礼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本是生物本能活动,但随着文明发展,发展为聚餐、宴请、宴集等十分讲究的事情,事关复杂的社会关系,这在本书中有《宾礼》一章专题讲述。

北京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题目,但礼制问题相对冷清,宝臣恰恰热衷于这个冷门题目。京师礼制研究对于他,不是书上翻到的,而是在京数十年生活中油然而生,在丰富的京城旧事知识中升华而成的。那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具有常态性的皇朝行为方式与准则。这些行为方式与准则对整个城市社会有着深刻影响。诚如本书指出的,正是这些东西,“才使得其他城市与之相比黯然失色。”京师臣民生活的价值观、信仰,甚至迷信的每一细节“无不印上皇权一统的烙印”。

时下旧家出身的人追忆往事礼俗之文不算少,其中亦不乏佳作。但宝臣的这部《礼不远人》不属于此类范畴,而是一部具有当代学术意识的礼制史学新作。制度史研究一向是中国史学的长项,需要对文献作梳理、辨证、解读,仅就这一层就很看功力。而研究礼制,又需要把空间(场地)、时间(时辰)、器具名物等弄得清清楚楚。勤以尽力,悟以见心。本书见心之处,则是学术价值更高的部分。在系统叙述各项礼制时,大量点评,创见之处甚多。一些礼仪细节看上去过于繁琐苛刻,令人不解。例如,关于大祀前的斋戒。皇帝御斋宫,陪祀官员入衙署致斋三日,“凡列入陪祭名单的官员,斋戒开始,不再审理案件,不参加宴会,不听乐,不宿内室,不饮酒茹荤。”书中点评道:“在权力财富的名利场中,人心浮动尔虞我诈,不免忧思难解心绪不宁。间隔不久举行的祭祀斋戒,强制君臣做一次静心素心的自我反思,多少可以起到调整心态趋向平和的效果。”一语中的,指出了其道理所在。

研究古代制度,也很容易在文献字句上用力。“制度”二字仿佛有着铁石质地。但在宝臣这里,理解制度需要温度,需要站在人生角度,特别要注意时代差异。制度是属于特定时代的,本书开篇,明确表明了作者思考明清京师礼制文化时的两个重要着眼点,即情景与情理。

“情景搭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情理立场则要限制想象力。”历史研究需要想象,却又不能过度,关键在于对时代的把握。本书用两个例子展开说明。一个是关于京剧舞台艺术,另一个是关于《红楼梦》解读。宝臣推翻了一些基于现代思维而想当然的看法,诸如京剧男旦的由来、《红楼梦》中秦可卿系康熙废太子之女的猜想。

有情景才有细节,才是真实的历史。所谓历史价值、历史意义乃是在历史情景中获得的。在年代上最早与在历史情景中最有价值,是两码事,最早者不一定最有历史价值,要看其是否位于历史节点而发挥了作用。历史节点也是一种历史情景,一种被关注的情景。没有被关注的事情,便不构成历史事件。譬如,关于利玛窦于1584年在肇庆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否为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的学术争论,如果不是,其意义就要打折。宝臣认为:“学术争论仍将继续。然而,地图绘制的来龙去脉是一回事,而地图的影响力则是另一回事。历史留下鲜明的印记是利氏地图以后,才出现了追慕者印刷世界地图的热情。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是中国人改变天圆地方,认识世界格局的开始。”

观察事物的全景执中态度也是宝臣的鲜明风格。以此风格点评,将认识推向深层并赋予实情实感,是本书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比如,传统伶人群体,“在卑微屈辱的声色娱人中,传承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古代音乐歌舞戏曲艺术。”那些选自民间的驸马爷们,“尽管平步青云风光无限,但付出的人格尊严代价也是巨大的。”“人格代价,常常不是物质享受所能抵消抹平的。”如果归纳起来,那就是“世间谁不是在付出生命的同时享受生命”。

事物总含有两端互动,在两端间执中取度很难。就像戏剧表演,梅兰芳曾说:过,不如不及。因为放纵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浅薄的。“无论古今,现实生活中的人,总面临两难冲突,一方面,欲望自由意志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与制度法规无处不有。”礼制,乃是从道德礼法方面发挥约束功能。皇朝礼制,既显示威权,也同时倡导中和。皇朝礼典,在形式上,皇权不在最高位,天地日月,在名义上都高于皇权,皇帝本人也要躬身致祭。

本书副题为“走近明清京师礼制文化”。在今天城市景观中,昔日皇朝为吉礼祀典所建的大量坛庙犹在,这是文化遗产,同样也是礼制记忆。北京城中轴线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也是一条礼制轴线,其东西两侧的对称性,正是推崇和谐的物质体现,在中轴线居于首位的宫殿上方高悬的名字也是“太和”。

关于礼制的功能,首先是社会期待,其次才是本身凝重神秘的场面。以现代的眼光看去,宝臣认为:“当代梳理古代礼制规范时,亟需以批判的精神,先搞清传统礼制运作实情,再针砭取舍,找到适合当代社会运作的规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