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顾是东施效颦吗?(1)——它是资产管理的最后一环?

2023-11-14 14:47:47 - 市场资讯

最近,有一篇关于某头部公募基金产品经理评论基金投顾的文章《头部公募基金产品经理:基金投顾是东施效颦》还比较热,很犀利,比如展业机构的流量思维,目前基金投顾收费的合理性问题等等,文章对这些问题的诟病说的很实在,我认真进行了学习,但同时也对文中表达的另一些观点有些不一样的看法,而这些则更多是基金投顾更加底层的逻辑,考虑到在原文下留言有字数限制,也想留下些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考,所以近期我会就这一话题持续更新,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美国的投顾,本质不是销售渠道,它实际上是资产管理,或者说,是资产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把美国的投顾,看成我们家门口的一个资产管理机构。

美国的共同基金行业,经过不断地发展,把资产管理从一道工序,细分成了N个工序。80年代的时候,美国基金经理也是啥都干,择时,选行业,选股,机构路演,渠道营销等等。但是由于它的基金业发展的太好,分工就开始了,在竞争中,基金公司越来越专注于产品创设和运营,力求以最低的管理费率,对美股市场的各个β进行封装,最典型的就是指数基金的发展,这里面也有美股市场越来越有效的原因。

这时,基金公司向市场发布的是物美价廉的β,那大类资产配置、行业选择等问题,就被推给了下游。那下游开始卷什么呢?肯定要卷服务啊,没有服务的基金代销首先被干掉,出现了大量的免佣基金,那下游怎么收费呢,就是围绕客户做好多元金融服务,因为下游直面客户,更容易针对客户的情况做千人千面的大类资产配置,那就形成了投顾。也就是说,到了投顾这里,美国的基金管理才形成闭环。

——节选自《头部公募基金产品经理:基金投顾是东施效颦》

基金公司的自我革命,催生了基金投顾,这是对的。但是,基金投顾绝不是资产管理的最后一环,它是真正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权、责、利分离的产物。

不再向上游资产管理要返佣,财富管理的独立性才从根本性上有了保障。而它究竟能收取多少费用,取决于它究竟能创造多大的价值,而不是因为有了一个牌照,说可以做基金投顾了,可以向客户收费了,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进行收费了。

不是这样的,没有牌照之前,其实之前行业里的大V们免费提供组合策略和跟投发车建议,并且持续发布文章,观点,与普通投资者构建起信任这件事,其实就是在做基金投顾。那时候,ta们没有向客户收一分钱,当然ta们也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什么神仙皇帝,他们收到的钱是来自于代销机构的返佣(但因为公募基金的标准化,同一类型的产品比如指数型、偏股型、债券型等的各种费率普遍差异不大),所以他们没有动力说故意在组合里放入一只或几只业绩很烂的产品,因为这样也不会让他们拿到更多的返佣。

所以,换句话说,现有和未来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全流程的费率≤原来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全流程的费率,基金投顾才有发展的根基和基础,这是最基本的逻辑。而除此之外的所有涉及流程费率中的创新本质上来说,都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一种侵占,比如投顾计提超额报酬的做法等(当然,过去和现在行业普遍存在的让客户追涨杀跌,赎旧买新,不断折腾的做法就更不用说了,更是一种侵占,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不是一个可能性,而是一个必然会走向无以为继的地步)。

产品手续费打一折,销售服务费下降,管理费下降(偏股型从1.5%普降到1.2%,etf和场外指数基金千几管理费等),以及未来可能会继续看到的免佣基金的出现(管理费进一步下降,并不再向代销机构返还尾随佣金),都是在倒逼财富管理商业模式的转型,让资产管理的归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归财富管理。

这个时候财富管理要怎么盈利呢?答案只有一条,向客户直接收取投顾费,财富管理究竟提供了什么独一无二的差异化价值能够光明正大的收取投顾费呢?答案是两方面:为投资者构建出匹配TA的合格的基金组合,并努力让投资者赚到组合中长期的收益率,将组合收益转变成投资者的账户收益。

这两方面,第一方面的关键词是“匹配”和“合格”,第二方面的关键词是“账户收益”。

而做好这两方面,最核心的都是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规范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是的,“规范投资行为”这件事就是财富管理行业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行业价值,因为这样的价值,它变得无可替代,而“规范投资行为”并不局限于在组合配置完成后的长期投资,而是直接融入到的组合构建的过程当中,上面所说的财富管理追求的应该是匹配客户的“合格的基金组合”,而不是所谓的“最优秀的基金组合”,理解“合格”和“优秀”的逻辑区别,是真正理解基金投顾业务中“投”的核心。

另外,迄今为止,美国的基金投顾的费率都要高于基金本身的管理费率,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给出两个逻辑,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说明:

0

1

角度一

我们从国内《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2021年版)中可看一斑,有个公式基民收益=基金损益+基民行为损益。

基金投顾是东施效颦吗?(1)——它是资产管理的最后一环?

报告给出的,基民究竟能够获得多少的基金的收益呢?答案是40%,而其它的60%都因为各种各样的投资行为(主要是频繁买卖,跟风追涨和过早止盈止损)耗损掉了,并且越是累计涨幅大的所谓的明星基金,投资者获得的真实收益率并不是随之水涨船高,反而是可能更低(比如xx天惠,从成立到报告期截止的20210331,累计涨幅达2034%,而购买过这只产品的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仅仅只达到了8.63%,之间差了250倍,其它的我们拿到的一些长期绩优基金的内部持有人数据来看,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我想通过上面的这样几组数据向大家展示,让投资者赚到基金(组合)本身该有的收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其创造的价值对投资者而言确实要大于资产管理机构们去攫取市场的贝塔和阿尔法收益的价值。所以,它收取高于资产管理行业更高的费率也是合情合理的。而至于什么“基金都不赚钱了,基民怎么赚钱”的问题,确实不是基金投顾能够解决的,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所折射出的并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而是基于现象和所谓的不确定性的未来去诡辩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这只有一句,那就是“现在基金不赚钱,几年都不赚钱,是不是代表着未来都不能赚钱了呢?而等到未来又继续赚钱,创出新高的时候,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的基民赚到了钱呢?”这个过程才是基金投顾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0

2

角度二

学习经济学,我们知道,市场一般会在价格和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达成均衡,对应到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美国数十年发展的现状可以说就是一种动态均衡的结果,资产管理的费率低于财富管理的费率(可以理解为产品的价格)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成本结构不同造成的,即资产管理的边际成本会低于财富管理的边际成本,这点其实也很好理解,做资产管理的工作,是不用区分钱背后的性质(人的偏好,期限的长短)可以一视同仁,从而不管是管1个亿还是100亿,贝塔收益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阿尔法取决于策略的容量,但做财富管理的工作,则需要更多的人去区分不同的人以及其背后的钱的性质,所以财富管理这个工作必然需要更多的人力,去做好所谓的千人千面的区分和匹配,因此其边际成本也会更高。

不过,直接向投资者收费,高举正义与公正的大旗的同时,是不是还要向资管机构收取尾随佣金,资管机构的大佬们有没有哪家像当年的约翰博格一样,一个人改变一个行业,能不能壮士断臂,大幅降低管理费,并且推出免佣基金,不再向代销机构返还佣金,美国当年是资管机构的自我革命在前,财富管理新模式的崛起在后,将基金投顾的生存空间打开了。我国会是如何,可以拭目以待。

基金投顾的大发展,资管机构的自我革命只是基础,401k计划的推出才是催化,今天这篇就先写到,关于美国长牛和401k计划的因果关系以及对基金投顾的重要影响,我们下一篇接着聊。

助力旺季营销,《现阶段基金营销中100个揪心的问题》全面升级,再版印刷,现在扫码抢购,再送一套300张的《理财经理的内训手册》,限购100件,先到先得,手慢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