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智驾!国产汽车链中的这些环节,已成智能车“标配”?

2023-11-14 21:50:56 - 市场资讯

请回答,智驾!国产汽车链中的这些环节,已成智能车“标配”?

家人们,以下这些词所隐含的“潜台词”,你们能读懂吗?

一家独大→无敌,是多么寂寞。

双侠联袂→势均力敌,才叫爱情。

三强合力→?

揭晓谜底:是由某5G通信大厂、国产电池龙头、传统整车巨头共同打造,在上周五晚面世,上市仅72小时,累计大定量便超过1.1万台的新车型。

这一代车型延续了上一代的卖点,全系配备三个激光雷达,又汇集了三家在各自领域内的技术优势,自然“赚足”了眼球。

平时不咋关注智能驾驶的客官们,可能对激光雷达等词汇还不咋熟悉。但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有一些软、硬件设施,正逐渐变为国产汽车的“标配”,听富二来一一分析。

AEB系统:安全是智能驾驶的底线

AEB(AutonomousEmergencyBraking)即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技术。简单来说,AEB靠雷达和摄像头等“火眼金睛”探路,如果遇到危险、司机没有及时刹车等情况,ADAS就会触发AEB发出警报、自动刹车或减速。根据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公布的数据,安装AEB后,车辆追尾事故减少了38%,致命撞车事故减少20至25%,受伤的可能性减少25至30%。

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概率的AEB,在为人类驾驶员失误“兜底”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汽车的标配功能。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乘用车的AEB搭载率为48.8%,在2023年前8个月上升至56%,渗透率在所有ADAS技术中排名第一;且价格越高、配置比越高,新能源汽车的AEB渗透率也高于燃油车。在国外,欧盟将从明年7月起对所有在售新车执行强制性配置要求,美国有关部门也开始寻求在乘用车和轻型卡车上强制安装。

请回答,智驾!国产汽车链中的这些环节,已成智能车“标配”?

其实,AEB对应的只是L0应急辅助级别,虽是自动驾驶的入门功能,但也大有门道。比如,在覆盖的速度方面,中、欧、美的测试机构和供应商的标准就设置得五花八门。除此之外,AEB测试还分对车还是对人、是白天还是黑夜、光照条件不同等众多小项,从多指标出发,全方面衡量AEB的性能。不同指标,是为了模拟现实行车路上复杂的环境,但也因此导致不同车在测试中的不同结果。

在行业没有统一标准、智能驾驶还处于早期普及阶段时,关于AEB争论的误触发和漏触发安全性、可靠性等话语权的争夺成为车企竞争的重要议题。但从“吃瓜群众”兼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件事儿,智能汽车在标配AEB、提升自身卖点的同时,也在倒逼AEB技术不断发展,终究是利好大家的,为的就是让道路更加安全。

车载传感器:“火眼金睛”看视野,激光雷达渗透率突增

说完了AEB,那就不得不提它的“眼睛”——车载传感器。毕竟只有视力好,才能看得清、开得稳、做得对。本质上,传感器是汽车感知层的数据来源,数据经由执行层、决策层后实现智能驾驶全功能。

常见的智能汽车传感器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根据国信证券统计,截至2023年8月,车用传感器中前视摄像头、前视毫米波雷达年度累计渗透率分别达52.0%和49.8%,在大部分新势力车企推出的车型中达到100%全渗透,也跻身为一大“标配”了。

而激光雷达的数据实属亮眼,别看它前8个月渗透率仅为1.7%,但同比增加了1.5pct,这意味着激光雷达的发展是雨后春笋之势。另外,据有关媒体统计,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中,各大厂商共计展出近40款搭载激光雷达车型,其中就包括开头提到三方打造的一代车型,全系标配了三激光雷达,成为产品最大的卖点。另据YOLEGroup统计,截止2023年Q3,已有36家中国车企宣布使用激光雷达,预计国内有超过100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上市,占全球同期总量近90%。

请回答,智驾!国产汽车链中的这些环节,已成智能车“标配”?

哪怕是对于许多“有车一族”来说,激光雷达可能也不是那么深入人心的概念。它利用激光测距原理,不仅可以高效测量距离,还能获取物体的3D空间信息,最早是在气象、海底和太空等领域的测量“黑科技”。相较于传统的雷达,激光雷达具备测距远、角度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等特点,可以解决静态和障碍物识别等问题。相比国外某电车大佬选择的摄像头结合毫米波雷达的纯视觉路线,激光雷达提供了高质量数据,为国产造车提供了更多弯道超车的可能。

激光雷达在汽车领域“闪现”的背后,是自动驾驶级别上升带来需求爆发的结果。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L3、L4和L5级别自动驾驶或分别需要搭载平均1颗、2至3颗和4至6颗激光雷达。而车载激光雷达的成本也从早期的几万美元,下探至近期的几百美元,为规模化商用奠定了基础。

智驾系统、车载操作系统、车用芯片:“最强大脑”统筹一切

无论是激光雷达,还是毫米波雷达,任何传感器都没法“单兵作战”,需要和其他传感器、电机等协同配合,才能完整、全面地发挥智能驾驶功能。

其中,智能驾驶系统就是将感知层、执行层、决策层连接起来,是汽车智能程度的体现,也是研发实力的体现。毕竟许多硬件都可以由一级、二级供应商提供,而怎么用好这些昂贵的先进玩意,还得看车企自身实力。因此,各个车企在智能化赛道上,智驾系统也是差异化竞争的主要发力点。早期,许多产品会将智驾作为一个独立的配置,或是通过额外付费、会员服务等形式提供。但在2023年,越来越多的新车型,一经面世便已“自动”搭载智能驾驶系统。

智驾系统专注于提高自动驾驶过程中的驾驶体验,而汽车智能化还包括提升智能座舱,旨在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而其中的操控和娱乐都离不开车载操作系统(车载OS)。目前主流的车载系统各自在安全、开源、第三方支持上具有不同的优势。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既然智能汽车被誉为新一代的移动终端,车载OS也可以被当做是电脑、手机操作系统在汽车上的衍生。这也让国产厂商得到了施展拳脚的机会。比如,鸿蒙OS在第4代更新中,“将在车机中实现多人多设备、多屏多音区,支持六音区声源定位,多人多屏多音区并发控制”;另一手机厂商推出的澎湃OS,也将实现人、车、家三个系统的协调。此外,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背景下,未来国产车企出品的汽车有望出现更多国产标配的系统。

越来越多智能汽车技术涌现并且成为众多新车型中的“标配”,一方面反映着国产车企在技术、成本控制等方面渐趋成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消费端对智能汽车产品力的的认可。而越来越多中国厂商的身影出现在产业链中,它们的价值和技术进步也在整车的不少环节中有所凸显。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说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已越来越成为乘用车的“标配”,那智能汽车行业主题的投资,是否也是汽车产业投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了呢?

请回答,智驾!国产汽车链中的这些环节,已成智能车“标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