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徐大椿与泽被禾城的兰台药局
转自:嘉兴日报
■孙志强
兰台药局在嘉兴中医药业中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兰台药局创始人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晚号洄汗老人,祖籍江苏吴江松陵。
他出身翰林府第,书香门庭,自幼习儒,旁及百家,聪明过人。因家人多病,常请名医诊治,徐大椿天天聆听名医讲论,深感医药之重要。他朝夕披览家藏数十种历代名医之籍,日久通其义,遂弃儒悬壶。他曾说:
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骨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如是数年,虽无生死骨肉之方,实有寻本溯源之学。
由于业精于勤,终成清代著名医学大家,名声直达京城。
徐大椿曾两度奉旨进京。首次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皇帝下旨遍访名医为文华殿大学士蒋薄治病,大司寇泰惠田首荐徐大椿,遂奉命赴京诊治。诊后,徐密奏“过立夏七日则休矣”,果然应验。徐氏直官质朴,医术高明,深得乾隆帝赏识,留之太医院行走,赐其居于兰台阁内。此阁乃清宫收藏历代医药典籍的宝库,他埋头阅读医书,整理医案,抄录了大量珍贵医著和宫廷秘方。徐太医因过不惯宫廷那种拘谨的生活,不久便托词年老体衰坚辞南归。一面行医著书,一面在秀水县选址筹建药局。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乾隆二十九年(1764),兰台药局在当时商铺林立、人烟稠密的嘉兴东门外甪里街开张,并以其曾居住过的兰台阁命名,寓意对医学知识的尊重和传承。
一位声名显赫的太医为何要自开药局?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有些不法药商以次充好,牟利损人,贻误病家。素以“济世存仁,造福于人”为宗旨的徐大椿深知良医须有良药之道,于是决定自开药局以正压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徐大椿第二次奉诏时,时年已79岁,自知不豫,携次子徐燨同行,至京三日逝,帝赠金归葬。墓碑上刻有他生前自拟的墓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兰台药局始终坚守徐大椿定下的“葛洪流辉,真不二价”的经营理念,对药材的采购极为讲究,药源必须正宗地道。如陈皮必选广东新会,三七一定要云南文山,地黄、山药、牛膝则以河南怀庆为上,川贝只用四川松潘的,党参则专用山西潞洲所产。这种对原料的精挑细选,体现了兰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饮片的炮制与膏、丹、丸、散的制作时也坚持遵古依法。其产品如廿四制金柑、全鹿丸、安宫牛黄丸等,皆为精细制作,货真价实。由于严格治药,因此声誉鹊起、生意日隆,成为本地病家抓药的首选。
兰台药局创立以后,经历了多次搬迁和改名。咸丰兵乱,甪里街弥望焦原。兵燹后,兰台药局于同治十年(1871)迁至当时人来熙往、热闹非凡的西河街(今解放路)重新开张。上世纪20年代又迁入更为繁华的北门大街(原建国路)众安桥斜对面一座石库墙门里。坐西朝东的店铺有三个门面,且进深有五六十米,属典型的前店后场格局。石库门堂格局有清代药局遗风,墙门内有天井,靠南侧二间设曲尺形柜台,内置药橱,北侧靠墙设有茶几座椅,并备医案供坐堂医师问诊把脉。穿堂直通后院,墙弄北侧筑小屋一间,设木栅以养鹿。
1937年11月19日,日军侵占嘉兴后,将北大街商业区的许多屋舍焚毁。为躲避战乱,裔孙徐明之带领员工弃店去到新塍、乌镇一带乡下避难。直至次年秋得知局势已稍为平静,徐老板才率众返禾。经过一番重整旗鼓,兰台药局始得复业。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兰台药局改名为嘉兴中西医药店,由嘉兴市医药站管理经营。六十年代移店到勤俭路中段,又改称勤俭药店,直到1985年恢复兰台药局店名。因始终保持对中药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中医药文化的赓续传承,这家百年药店始终呈现生机勃发、医药皆盛之局面。
2003年10月30日,以兰台为核心组建嘉兴市华氏兰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兰台药局的品牌得以传承。2010年,兰台药局获得浙江省老字号称号。这是对兰台中医药品牌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可。
徐大椿潜心医学,一边行医,一边著书,撰写了十余部有价值的医学论著。乾隆二十二年(1757)完成首部医学专著《医学源流论》,成为日后奉旨进京之敲门砖,晋阶太医之奠基石。嗣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伤寒论类方》《内经诠释》及《六经病解》等专著相继问世。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纂了影响最广的《兰台轨范》。后人将其宏著硕篇辑集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梓板行世。
徐大椿创立的兰台药局,堪称是“兰台深处藏心血,杏林芳华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