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地材企业亟待“组团出海”

2024-11-14 08:57:33 - 媒体滚动

转自: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借助大型赛事“出海”成为体育用品企业对外贸易的第一选择。近日,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于大型体育赛事“出海”,是一条深受企业认可,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但成为大型运动赛事供应商之前,企业必须要在重重考验中沉淀实力,以一鸣惊人。

质量至上

企业“出海”任重道远

说到体育用品企业“出海”,巴黎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是打响企业名号的绝佳时机。

今年夏天,河北英利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奥运会及残奥会三人制项目铺设运动地板超过1500平方米,为乒乓球项目铺设运动地板近6000平方米,为参赛选手提供了良好的运动体验。

“产品过硬的品质与性能,是我们能赢得青睐的秘诀。”英利奥品牌推广负责人李晓东介绍,早在2016年,基于三人制篮球火热的发展前景,英利奥便开始与国际篮联联合研发新一代室外拼装运动地板。“以前使用的地板普遍为硬质材料,防滑、抗老化、运动保护功能表现都比较差。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发出了SES橡胶弹性地板,在防滑性与安全性上均表现优秀。”李晓东介绍,今年巴黎奥运会所提供的运动地板则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生物基原材料合成制备的可循环橡胶材料,具有零碳足迹,100%回收循环使用的特点,通过了ISCC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碳国际认证。

正如李晓东所说,品牌想要“出海”,首先要专注于产品创新,坚守质量至上。“创新能力、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及企业信用决定了企业‘出海’后到底能走多远。”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表示。

实际上,过去十年,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运动地材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企业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运动地材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呈快速增加态势,从十年前不足10项,增加到2023年的714项。

“当前我国运动地材行业转型升级进程正在推进,各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创新,专利数量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但从行业整体上看,大多数企业依然处在‘微笑曲线’的中段,即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利润水平低,经营不稳定,整个行业亟需转型升级,‘出海’之路任重道远。”

做好本土化

早日形成“组团出海”局面

当下,中国企业“出海”模式从单一产品“出海”变为产业“出海”、供应链“出海”、品牌“出海”以及文化“出海”等多元化“出海”模式。做好全球本地化,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必修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企业想成为跨国公司必须要有足够的包容性。中国企业要穿着对方的‘鞋’站在对方的位置来考虑影响,要通过拥抱全球来增长自身长期的能力。”

“国内绝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所处的外贸阶段是‘产品+产能出海’阶段。”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行业企业“出海”总体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研发、生产、渠道、营销、售后等环节都在适应海外“本地化”的进程中,为当地市场量身定制专属国的核心产品体系,深度扎根,用“本地化”的方式解决“本土化”问题;二是企业直接在“客场”和海外企业竞逐市场,并依靠具备“工业4.0”水准的先进智造技术、生产数智化融合的产品和服务,在“客场”和海外企业竞逐市场,彰显“中国创造”的内核。同时,“出海”流程的繁琐、海运成本、语言不畅、团队管理、当地政策法规问题、资金准备不充足等客观问题为“出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运动地材专委会主任委员李郁看来,中小企业“出海”的普遍难点在于缺少统一的组织方,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外贸组织体系,国内引领企业“出海”的组织体系建设尚需加强,“倘若‘出海’企业缺少这节火车头,那么便会造成信息闭塞,为‘出海’带来困难。”另外,海运价格不稳定问题、海外的政策问题、签证问题等客观原因,也是导致企业“出海”陷入困境的因素。

李郁指出,目前,有行业“出海”领军企业的海外仓储、实验室等企业资源愿意为行业同仁提供更多便利,希望在行业组织的带领下可以尽快完成资源整合,帮助“出海”企业共享渠道、构建平台,期待企业“组团出海”的局面尽快落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