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2023-02-14 10:00:00 - 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沈知涵、睿悦,编辑:沈知涵,头图来自:unsplash

“任何人说CCD是电子垃圾,我都会伤心的!okay?”

看到这条小红书帖子,我好奇地点进去,然后带着一脸问号出来。这不就是我塞在抽屉底层的老数码相机吗?前两年,我昧着良心想敲楼下回收大爷一笔,但他说这玩意儿值不了几个钱。

谁成想,在小红书上成了香饽饽。除了它,过气的随身听,卡壳的游戏机,跑不动的笔记本,好像人们沉浸在一种“捡垃圾”的狂欢。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如果你也喜欢这个,那我们就是姐妹!”社区里的用户总是希望找到一种归属和认同感,所以不得不承认,有跟风的嫌疑。

但人们也渐渐发现,被发掘了第二春的“电子古董”的乐趣,不在于技术的先进性,噪点成了风格,杂音是一种韵味,单一功能的复杂操作也成了一种仪式感。和“收藏者”生活趣味和审美偏好的共振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我们也借此一同温习一遍技术史片段——原来有些“古董”在当年竟然这么厉害啊!

拍照:假装活在90年代  

他们甚至不在乎,追捧的是一项早已被淘汰的技术。

CCD相机,是指含有CCD(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Device)图像传感器的相机,原理是当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所有感光单位所产生的的信号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光生电荷图像”。

重新流行的CCD相机,大多是小底CCD(指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通常色散比较严重,加上闪光灯带来的高对比度,反而有一种不同于手机精准“计算摄影”的偏色。加上早期的像素较差,拍出来有种“高糊磨皮”的效果。

这却成为小红书用户口中的“氛围感”,是一种老相机独有的“旧时光韵味”。于是十年前的玩意儿“翻红”,曾被当做电子废品,按斤收购的CCD卡片机,被炒到上百元。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不能否定CCD的意义。第一台数码相机在CCD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进而终结了胶片时代。照片不再受到相纸的限制,随拍随存,拍照变得轻盈起来。

但人们很快找到性能更好的技术,CMOS。CCD与CMOS在光电转换的部分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读出原理。

CCD通过多次电荷转移,最终在一个节点(或少数几个)统一输出成电压信号。CMOS并不是以一连串的电荷转移为基础的,每个像素都有各自的信号放大器,直接将电荷转换成电压,因此最直观的一点优势是,CMOS能实现高读出速度。90年代光刻技术的发展,也大大解决了CMOS噪声干扰的问题。

CCD传输速度慢,也更贵。“图像社交”的时代来临时,便宜高效的CMOS受到厂家青睐。它的性能提升更快,覆盖更广,使用更加平民化。关于普通CCD相机的技术精进,则停步在了十几年前。2006年尼康推出最后一代CCD相机,2010年索尼停止生产CCD相机。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那些当年让市场放弃CCD的理由,成了今天它被追捧的原因。

“跟一些照片App加了滤镜之后的效果有区别吗?”“没有。”但滤镜可太没“仪式感”了。

被智能手机几乎包揽下全部生活后,我们一边讨厌手机成瘾,一边离不开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携和效率提升。对焦的缓慢,“咔咔”的快门声,用读卡器给照片导出......他们从不断给自己“制造障碍”中,来短暂地获得这种“仪式感”。

听歌:工业设计美学的极致  

“你为什么现在买MiniDisc?”“因为以前买不起。”

索尼曾经铆足了劲儿发展下一代的音乐存储介质,在1992年推出MiniDisc,和第一台MD播放器。MD拥有和CD一样的数据存储方式。一张MD碟片的播放时长跟一张CD差不多,差不多70分钟,音质也可相媲美。到了产品最成熟的时候,一张MD碟片最多容纳四张CD的内容。

但今天它最被怀念的,不是这些原因。有人像“集龙珠”一样,收集MD播放器,因为几乎每一款在工业设计上都值得玩味。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最小的MD播放器,能直接揣进紧身牛仔裤口袋;加了防震和滑动环按键是为了随身便携;索尼甚至考虑碟片从顶端放入,是为了能单手换碟......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但MD从没真正普及流行起来。MD存储成本高,同时播放器因为机械结构太多,成本也压不下去。最为重要的原因是,MP3改变人们听歌的方式,音乐本身变得便携起来。

MD作为一台“数字媒介”,在操作上依旧保守老旧。初代iPod上市两个月之后,索尼才发布能用数据线连接电脑的播放器,但音乐只能从电脑单向拷贝入播放器。它又像一个不得不存在的“时代过渡”产物。

正是这些可触摸的实体载体,带有流媒体音乐时代反其道而行的魅力。MD拥有与磁带一样重复擦写能力。很多人会做一张自己爱听的碟片。翻录工作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完成一张MD盘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

他们反复聆听自己翻录的每一张MD,“明快的音乐录制在橘黄色的碟片上,蓝绿色代表平静,紫色代表深沉。”甚至还能一带回忆起当时的心情。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从追求声音本身为目的去收藏CD、MD这些数字介质的意义并不大。有人买来的甚至已经坏了,“我把它拆解然后装相框,机械、光学、电子部件,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设备会把所有这些统统塞到如此小的盒子里。”

接着无奈地感慨一句,最新的电子和数码产品有多“疲惫”,它们大多具备相似的审美,“长成一个样”。所以要靠一些不那么为人知的产品,怀念那个充满想象力的年代。

工作:智能手机普及前  

在一众“花花绿绿”之间,一台PDA就显得“扎眼”许多,商务范儿十足。尤其是它从来没有在国内真正普及起来。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1992年,时任苹果CEO约翰·斯卡利给Newton——一个类似掌上电脑的设备,取了一个品类名称,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Newton发售价699美元,不仅是Newton,PDA在当时都很贵,是“高科技”的典型代表。

因为它对标的是有个人计算机需求的用户,1992年第一台ThinkPad(700C)重3.4kg,PDA显然更为便携。直到图形界面的成功,才真正简化普通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

所以PDA在当时足够“时髦”,一台标准的PDA有触控屏,支持手写,能放存储卡,有IrDA(红外)端口,实现与计算机的数据传输和同步(当然后面被蓝牙和Wi-Fi取代)。能设日程表,存联系人,上网页,发邮件,连外设键盘,拍照……

一个看似自然的想法产生了。直接在PDA上加上通话功能,不比你再从兜里掏出一部“小灵通”,照着PDA电话簿拨出去来得方便?90年代,以及20世纪初,功能机和PDA试图找到一种“中间态”。

1994年,IBM推出了第一款具有模拟蜂窝式电话功能的PDAIBMSimon,这被认为是第一款智能手机。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然而这不符合人们的预期。一个要满足办公,在当时进行多任务计算处理的生产力工具,作为一台“移动电话”来说略显笨重。它的待机能力很差,2002年惠普的第一代PDA(支持GPRS)只能通话3小时。同期第一款彩屏手机爱立信T68上市,支持多媒体,Wap,蓝牙,只重88g,能通话12小时,获得市场的成功。2007年初代iPhone登场,是PDA真正成为“遗产”的时刻。

但人们在小红书上惊讶地发现,它今天并没完全消失,只是远离了普通人的日常。PDA依然被用于很多专业场景下,比如医疗,物流,仓储等。因为具备更好的防护等级,更长续航,专业的数据采集能力,无法被智能手机取代。

PDA在当时是超前的,给了后来的智能手机很多功能启发。Newton有“智能助手”功能,实现用自然语言执行任务。后面苹果有了Siri。Newton向第三方软件开放,在iPhone问世十多年前,苹果就建立起了一套“应用”生态系统。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但乔布斯不喜欢Newton,关于它的正式记载很少。传言是因为乔布斯希望iPhone是“从天而降”的。

游戏:任天堂也难免不合时宜  

《塞尔达》带火了任天堂系游戏,无论是收集还是重温任天堂以前那些也被赞誉为神作的独占内容,3DS也跟着火了起来。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原来两三百的二手掌机,今天有人愿意在小红书上花千元求购。靠着小巧复古的造型,能多彩换壳,依旧讨喜。

但毕竟是一款十年前的产品。今天与其更加“适配”的是一些类似《节奏天国》、《美妙天堂》等休闲轻巧、纯粹好玩的小体量游戏。但购买者却意外发现了惊喜。

它有在当时看起来颇为前卫的功能—裸眼3D,大大扩宽游戏的可玩性。专为3DS设计的《超级马里奥3D大陆》,就允许玩家通过3D效果,判断游戏中平台间的距离。此外玩家还可以通过3DS自带的两个摄像头拍摄3D照片和视频,有些地区的机器还可以观看当地电视台的3D节目

小红书上爆火的那些“电子古董”到底是些啥?

它配备AR卡,可玩一些射击、钓鱼类的简单AR小游戏;可以计算你带着3DS时走过的每一步,步数还可以换成金币用来购买金币;它还有个叫“擦肩“的浪漫功能,玩家开启后,机器会自动搜寻范围内其他3DS的身影,显示其资料,并统计你们擦肩而过的次数。

因为强大的内容独占优势,3DS在全球至少卖出7500万台,对比Switch目前也就卖出1亿多台。但新鲜劲儿过了,问题就浮现出来。

几乎所有的3D原理,都是“欺骗”你的大脑。通过左右眼输入不同影像,大脑会脑补出两种影像间的距离,从而获得图像间的位置关系。2002年,夏普公司研发出光屏障式技术,通过在LCD屏幕上加一块偏振膜,遮挡部分光源,就能骗过大脑,形成裸眼3D效果。后面被任天堂应用到3DS上。

光屏障式技术十分考验观看角度,玩家使用3DS时,眼睛视线必须和屏幕保持垂直才能看出3D效果。角度稍有偏移,画面就会产生重影。

要实现裸眼3D,游戏软件也需要额外优化,在市面上少有类似设备的当时,厂商们的软件适配做得比较糟糕,卡帧、锯齿效果比比皆是,而储存空间却节节高升。裸眼3D功能在后几次换代中逐渐退出舞台。

受制于技术成熟度,成本,配套设施,体验等种种因素,即便在今天裸眼3D技术依旧在寻找最佳的显示效果。

很可惜,一些产品或许恰好“失败”于当时领先于时代的技术理念。有人想去获得它,并非一定抱着实用主义,也许只是为了感慨一句,“十年前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啊?”

参考文献

[1] https://mp.weixin.qq.com/s/PVzRgsEYISBOsylHLfwguw

[2] https://mp.weixin.qq.com/s/-ohQTMl_BhnGHmI0YvwTUw

[3]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1282766.html

[4] https://sspai.com/post/76138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OE9OA8Q0545A6AP.html

[6] https://www.nintendo.com.hk/3ds_sc/software_camera.html 

[7] https://detail.zol.com.cn/247/246302/param.s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沈知涵、睿悦,编辑:沈知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