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2023-12-14 08:40:1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抓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一丝不苟落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是长江入鄂第一站、清江的发源地,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恩施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

守牢安全底线,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湖北省流域安全底图中,恩施肩负着源头保护责任、库区安全责任、生态屏障责任。

一是守牢水安全底线。把确保水安全作为保护生态、灌溉农田、发展产业的基础,围绕河道行洪安全、水库运行安全、城乡供水安全,打造现代水网。按照清江干流恩施城区段50年一遇、清江干流其他河段及其他中小河流20年一遇标准,加快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强化对267座水库的运行监测,完善干支流、上下游水库联合调度机制,强化生态流量监管,确保水库运行安全和生态流量达标。加快城镇备用水源地及水库水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确保8县市城区实现双水源保障。

二是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力推进源头治污、联动治河、全民治水,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把修复长江、清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长江、清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加快主要河流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严控9871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开展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把加快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分区分类管控新标准、全流域治理新路径、产业转型发展新业态、共同缔造新机制、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四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97万亩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出台加强粮食生产、推进种业振兴“双十条”措施,选育推广良品良种,推广“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和“稻—油”轮作模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恩施立足山城实际,在彰显巴土文化、生态优势等特色上下功夫,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强化城市建筑设计管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组团发展,以清江为主轴,以机场迁建、高铁站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恩施高新区、高铁新区、临空经济区、小龙潭“两山”实践生态新城建设,优化形成“3+1”的组团结构。加快城市更新,将东城组团作为人口承载和服务升级的主要空间,提前谋划机场搬迁后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加快腾退空间更新,有序承接老城区人口及功能疏解。盘活施州古城,通过建筑技术提升建筑艺术,修缮维护施州古城墙等文保单位,建好“六街十巷”,有序推进古城活化利用。

二是高标准建设县城。突出山水特色,坚持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强化蓝绿空间管控,推动建筑退台式布局,塑造显山露水的城市天际线。坚持景城一体,按照景区标准建设县城,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快带状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建设,把公园绿地建到居民家门口。强化功能配套,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科学布局学校、医院、文体、养老、托幼等功能设施,构建15分钟生活圈。

三是挖掘特色小城镇。根据历史文化、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科学定位集镇功能,持续擦亮小城镇。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均衡配置、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增强集镇服务“三农”功能。加强重点镇建设,支持高速设口、铁路设站乡镇建设区域中心集镇,推进边界口子镇跨区交流合作,建设一批商贸重镇、产业强镇、旅游名镇、文化名镇。

突破性发展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

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恩施特色的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全国硒产业高地。狠抓硒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范硒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地方性法规《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强硒科研、检测、应用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药材基地规范化建设,中药材基地稳定在145万亩左右;提升中药材加工水平,开发新型产品,大力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主攻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产品,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品研发,努力把“华中药库”变成“华中药谷”。

二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恩施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韵,旅游底色好、成色足。底色好,体现在旅游资源品质好,最具代表性的是“五个一”:一处遗产,即咸丰唐崖土司城址;一个峡谷,即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结为姊妹峡谷的恩施大峡谷;一代纤夫,即被誉为“世界纤夫活化石”的巴东神农溪纤夫;一座溶洞,即亚洲容积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一面镜子,即被称为中国仙本那、透明玻璃海的鹤峰屏山峡谷。成色足,体现在景区景点等级高,全州已建成两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湖北旅游名镇,3家5A级和20家4A级景区。恩施锚定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开展创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策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宜神恩”旅游一体化发展和川渝、武陵山地区、长江黄金水道等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提档升级核心景区,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力争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强县工程为抓手,锚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继续落实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责任。坚持一户一策,强化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帮扶,落实“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专班”精准帮扶措施。坚持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建设帮扶车间,开展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挖掘“土”的资源,围绕茶、烟、菜、药等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彰显“特”的优势,在特色、品质、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品牌联姻、展会搭台、借船出海等方式,拓展消费市场,提升恩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拓展“产”的链条,聚焦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是建设和美乡村。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保护特色村寨,强化风貌管控,改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抢抓中直、省直、武汉市对口帮扶及杭州市对口协作机遇,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强化乡村治理,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不断推进“人治理”向“云治理”转变。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委书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