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涪陵人周煌写的书 成为捍卫中国海疆的依据

2023-03-14 03:10:19 - 上游新闻

200年前涪陵人周煌写的书 成为捍卫中国海疆的依据

200年前涪陵人周煌写的书 成为捍卫中国海疆的依据

200年前涪陵人周煌写的书 成为捍卫中国海疆的依据

200年前涪陵人周煌写的书 成为捍卫中国海疆的依据

□苟世阳

200多年前,重庆籍历史文化名人周煌,撰写了一本异国地理历史著作——《琉球国志略》。此书历经漫长岁月,不仅没有被时间淹没、被世人遗忘,反倒成了捍卫中国海疆和领土完整的历史依据。《琉球国志略》最大的功绩就是明确划定了中国台湾和琉球国之间的疆界:黑水沟以东属琉球国,黑水沟以西的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

琉球国从明朝起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其历代国王都是由中国皇帝册封。甲午海战清朝战败,腐败的清政府自顾不暇,更无力保护自己的藩属国,琉球国遂被日本吞并,但这与钓鱼岛诸岛无关,因为《琉球国志略》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钓鱼岛诸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的领海和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九死一生到达琉球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琉球王国国王尚敬去世,世子尚穆“以嫡继统”上表请封。自明朝以来,琉球便为中国藩属国,其国王要由宗主国中国册封,而后方能正式称王。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当时下达的谕旨:“琉球国世守藩服,恭顺有年,今世子尚穆承祧继序,奏请袭封,已命侍讲全魁充正使,编修周煌充副使斋诏前往,予故琉球国中山王尚敬致祭如例。”全魁、周煌领旨,带领使团前往琉球。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农历六月初二,册封使团由南台江登舟。初五,至太平港。初六祭江,祭海神,祭天后宫妈祖娘娘。初十,趁早潮出五虎门,离开福州,向钓鱼岛及琉球群岛西南方的姑米山(久米岛)进发。航行海上,波诡云谲,气象变化,难以预测,而中琉航路,尤其凶险。

六月十九,雷雨大作,波涛汹涌,船舟颠簸厉害,船上的人呕吐不止,倾肠倒肚。六月二十二,强劲的东北风突然袭来,沧海横流,护封二号船不知去向。六月二十四,船队航行至姑米山附近遇强台风,护封一号船在剧烈颠簸中触礁撞损,海水涌入,幸有一礁石穿入船舱内,使得船体没有倾覆,同船人皆登岸避险。周煌因诏书在船上,始终不肯离去,最后侥幸生还,逃过一劫。这次海上遇险,可谓九死一生。后来得到姑米岛居民救助,脱离险境,乘小舟辗转到达琉球,在姑米山暂住。登岸后,周煌写下《既登姑米山北岸望阙叩头》诗一首:“凭谁呵护剩残魂,顾影犹疑心自扪。一死岂堪酬简命,三生只合拜天恩。”七月初五,琉球国遣船迎接。初八,抵达琉球那霸港,一行人入住天使馆。

册封使船和随行船到达琉球那霸西海岸时,码头附近数百艘大船小艇汇聚,一大群穿戴齐整的官员排列于岸边的“迎恩亭”;尚穆按照惯例告祭祖庙、接受臣民的朝贺后,先到“长虹堤”进入“孔庙南小驻别馆更衣”,然后前去迎接册封使者。“天朝”使节按惯例对他进行册封,册封使命完成得很顺利。

回国后撰写《琉球国志略》

册封完毕后,因受季风影响,周煌一行被迫滞留异国他乡,短时间无法返回京城。他们在琉球过了春节。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面对当地“蛮花匝地”“海浪兼天”的良辰美景,周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成《人日即事》诗一首:“暖云如絮雨如尘,不见长安却见春。十二月中都作客,八千里外未归人。蛮花匝地红于锦,海浪兼天白似银。谁说道衡离思苦,江南山色尚堪亲。”浓浓的乡情与亲情溢于言表,读后十分感人。

在琉球的7个多月时间里,周煌详尽考察了琉球的山川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并做了详细记录。回国后,他又参阅大量史籍整理编辑,写成《琉球国志略》一书,进呈乾隆皇帝御览,为清廷了解和治理琉球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记载琉球史地的古籍不多见,此书极为珍贵,是研究中国和琉球友好往来及琉球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我国海疆史、民族史、文化史极具史料价值。

周煌以国事为重,临危不惧,受到朝野上下一致赞扬,后又撰写了内容翔实的《琉球国志略》上呈,乾隆帝对他的品性、才识、德行刮目相看。自此,他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用,官运亨通,步步高升。44岁迁左庶子,命在上书房行走,充《文献通考》馆纂修官;45岁复任侍讲学士;47岁以内阁学士差江西学政;52岁任满回京,做刑部右侍郎;54岁改兵部左侍郎;55岁提督浙江学政;59岁以钦差大臣身份回四川会审冤案;65岁担任《四库全书》总阅一职,后又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著名学者李调元把他比作司马相如,称他为“大司马周文公”。68岁时,周煌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成为后来嘉庆皇帝的老师。

乾隆皇帝用宫廷礼乐送其还乡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71岁的周煌因病辞官离京。因他功勋卓著,乾隆皇帝决定用半副銮驾和宫廷礼乐送其还乡。于是,一支宫廷礼乐队,伴随周煌从京城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回到涪陵,荣归故里。由于是来自皇宫的御用礼乐,涪陵人尊称它为御锣。从此御锣便开始在涪陵流行,并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返乡后不久,周煌病逝,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傅。葬于今涪陵区大顺乡明家社区三组,墓地占地面积近100亩,由坟丘、牌坊、华表、拜台、碑亭及人物、生肖雕像组成。大墓坐西向东,条石砌筑土冢,规模宏大,是乾隆皇帝下诏旌表建造。墓地拜台前竖有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座,牌坊正面刻有“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文恭周公墓”,背面刻周煌传共187字。牌坊顶部为三重檐,仿木结构斗拱建筑,镂空、深浮雕“五龙捧圣”“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栩栩如生。

在牌坊对面的小山岗上,还立有一对华表。两华表相距50米,华表高9米,顶部有石狮蹲于石鼓莲花座之上,规格之高,在重庆同类清代墓葬中十分罕见。2009年,周煌墓被重庆市政府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煌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著作、碑铭、墨宝、档案文献、现存墓冢等物质遗存,以及传统节庆、民间传说、仪式等非物质遗产,是当代宝贵的历史名人遗产资源,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

《琉球国志略》捍卫中国海疆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达成了对钓鱼岛主权搁置争议的共识。这时,美国军队撤离琉球,却把钓鱼岛当作琉球群岛的一部分交给日本。这显然是美国玩弄的阴谋诡计,想通过卑鄙的手段拉拢日本,离间刚刚改善的中日关系。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又刚与中国建交,当时还是不想把日中关系弄得太僵,不好公然接受钓鱼岛。于是变换花样,唆使民间出面,组织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甚至扬言要在钓鱼岛设置灯塔。中国人民奋起反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香港爱国人士直接冲破日本的阻拦,将中国国旗插上钓鱼岛,强势宣示主权。

2012年9月,日本政府出尔反尔,违反建交时搁置争议的承诺,决定出资20.5亿日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三个岛屿,将其非法进行所谓的“国有化”。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通过外交部发表严正声明,予以谴责。《人民日报》连续发表文章,多次引用《琉球国志略》一书的记载,列举历史事实,郑重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粉碎了日本企图侵占钓鱼岛的阴谋,购岛闹剧只得草草收场。

(作者系巴渝文化研究院签约作家图片由作者提供)

周煌其人

周煌(1714—1785年),字景垣,号绪楚,又号海山(一作海珊),清代涪州(今重庆涪陵区)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在翰林院任编修十九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册封副使,出使琉球国。后历任江西、浙江学政,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致仕,卒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恭”。

周煌一生好学,喜工诗文,又工书法,笔法遒劲,著作颇丰,有《琉球国志略》《海山存稿》等近十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