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2024-03-14 04:00:51 - 北京日报

对于热爱话剧的人来说,首都剧场可能是北京最美丽的地方。在这座中西合璧的优雅建筑里,有静谧的戏剧书店、温馨的软座椅、现代化的舞台、小巧玲珑的博物馆,还有几代艺术家倾心打造的一出出照耀心灵的经典话剧。走过近七十载光辉历程,首都剧场见证了新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变迁,是高水平、高品质演出的代名词,也因此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标志性建筑。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曾是国内最顶尖剧场

新中国成立后,脱胎于老解放区剧社宣传队的话剧演出受到群众欢迎。1954年6月17日,随着一座崭新建筑在王府井大街破土动工,一个记载着新中国话剧发展历程的名字——首都剧场从此走进了人们的视野。(1954年6月18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剧场工程昨正式动工》)

首都剧场的设计师是我国留美归来的著名建筑师、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林乐义。首都剧场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其立面构图取意于西洋古典建筑,但细节部分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形式和图案,令整座建筑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精神。剧场共有五层,有可供二百个演员同时化装的化装室,有观众厅、乐池、排演厅、宴会厅、露台、观众休息大厅等,功能十分齐全。1955年10月,首都剧场正式落成,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入编英国《世界建筑通史》。

剧场拥有当时国内最顶尖的演出设备。首都剧场舞台的电动转台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电动转台直径约16米,布景就搭在上面,随着演员的移动使不同的景象转向观众。它由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专家老炎若设计,转动起来平稳、静音。如果电动转台还不能满足布景要求,舞台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房间——台囊,布景可以在这儿布置好,换时马上推出去。舞台灯光也很完善,并有特制的小机器,可做出星、月和彩霞等效果。音效方面采用了购自东德的音响设备,剧场坐满观众时混响时间是1.36秒,空着时是3.3秒,声音优美动听。楼内还安装着可吹冷、暖风的空调系统。那时的首都剧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高标准演出场所。(1954年6月9日《北京日报》1版,《设备完善的首都剧院将动工兴建》)

剧场观众厅可容纳1300名观众。在设计施工阶段,有读者给本报写信,希望增加观众席数量。设计院和文化部解释,首都剧场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合话剧的演出,而演话剧是不能用扩音器的,否则便会失去原音的气氛;轻微的声音要听得清楚,细小的动作也要看得清晰,因此观众厅不能过大。(1954年9月10日《北京日报》2版,《关于首都剧场的座位问题》)

不过,由于当时北京像样的剧场、剧院比较少,首都剧场建成后并不仅用来演话剧。1955年11月5日,应邀来华的莫斯科“小白桦树”舞蹈团在首都剧场举行了建成以来的首场公开演出。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和参加筹划、建设首都剧场的东德专家及中国建筑工作者代表观看了演出。(1955年11月6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首都剧场昨日举行开幕式》)初期的首都剧场是一所综合演出场所,重要的音乐会、歌舞剧、戏剧等均在此上演,首都文艺界重要的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1956年,首都剧场交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管理,回归话剧演出“主业”,《日出》《雷雨》《茶馆》《关汉卿》《智取威虎山》等一批优秀原创剧目在首都剧场诞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喜爱话剧的周恩来总理是首都剧场的常客,人艺每排一出新戏,周总理几乎都会来看,并提出修改意见。(1981年4月2日《北京日报》3版,《周总理在首都剧场》)那时的首都剧场对观众也很体贴,总是利用剧间休息的十分钟广播:“观众同志们,散场以后,门前有四路、三路、十一路无轨电车,等着把您送回家去。”并且一再告诉大家,哪路车在剧场门前的哪个方向。(1963年1月23日《北京日报》1版,《人人都应该关心的事情》)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1954年6月9日,《北京日报》1版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1955年11月6日,《北京日报》1版

话剧迷心中的圣地

1978年,北京人艺推出了两台轰动全国的戏——《丹心谱》和《王昭君》。剧中人物极具感染力,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首都剧场又活跃起来了。在此后的20年里,北京人艺共推出《狗爷涅槃》《北京人》《天下第一楼》《小井胡同》《鸟人》《阮玲玉》《古玩》等新剧目80余部,恢复上演保留剧目12部。(1998年9月6日《北京日报》8版,《北京人艺——中国剧坛的明珠》)在严肃艺术、高雅艺术受到流行文化冲击的大背景下,首都剧场里依然场场爆满,好戏连台。李雪健、徐帆、姜文、陈道明等影视剧大腕儿,都把在首都剧场演话剧当做一种艺术追求和荣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首都剧场,还是中国与国外戏剧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国内观众呈现了一大批国外优秀话剧。1982年5月,访华的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在首都剧场演出了反法西斯主题话剧《屠夫》,艺术家们的精湛演技给首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人艺的领导和演员们立即决定把这出戏接过来,以曾赴西德访问演出的《茶馆》剧组为基础,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就排出了人艺版《屠夫》。(1982年11月25日《北京晚报》4版,《北京人艺将演出西德名剧〈屠夫〉》)此后,《屠夫》成为人艺长演不衰的剧目之一。后来,美国著名作家阿瑟·密勒为北京人艺导演的《推销员之死》在首都剧场与观众见面。日本名剧《女人的一生》、美国话剧《哗变》《洋麻将》、瑞典名剧《朱丽小姐》、瑞士名剧《纵火犯》等世界知名戏剧在这里被国人所知。如果说北京人艺是国家级艺术殿堂,那么首都剧场就是北京人艺的基石,是话剧迷心中的圣地。

1998年至1999年,市委、市政府投资翻建首都剧场。翻修后,剧场内密密麻麻的1200张木座椅被960张大红软座椅所代替,而且每个座位下面都有一个通风口,可与剧场内的大通风口形成良好的空气循环。剧场内全部采用了进口强吸音板,乐池采用了可升降螺旋系统。一层大厅的小卖部变为戏剧书店和曹禺博物馆。首都剧场的面貌焕然一新,再次成为首都文艺舞台的亮点。(1999年10月9日《北京日报》1版,《红软椅里品“新茶”》)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1989年2月10日,《北京日报》2版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1999年10月9日,《北京日报》1版

中国小剧场话剧诞生地

如果您以为首都剧场的辉煌全部来自于名作家、名导演的经典大戏,那可就错了。这里还是中国小剧场话剧的诞生地。1982年,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拉开了中国小剧场话剧轰轰烈烈的发展历程。这出戏在首都剧场三楼由宴会厅改建的小剧场上演。观众只有一二百人,演员就在与观众咫尺相近的地方表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切细腻的表演、舞台处理和微妙的舞台气氛都能深深地感染观众,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2年11月14日《北京晚报》4版,《话剧〈绝对信号〉引人注目》)1983年,小剧场里又上演了《过客》和《车站》两个别具风格的新戏。这三出戏的成功为中国话剧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上海、南京等地纷纷开始进行小剧场试验演出,很快,小剧场话剧热席卷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2月,北京人艺决定将首都剧场南边的老食堂改建为小剧场。1995年11月,剧场落成并投入使用,命名为“北京人艺小剧场”。人艺小剧场以美国剧作家萨姆·谢泼德的《情痴》作为开幕演出,一演就是20场。(1995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5版,《人艺推出小剧场》)当年的北京人艺小剧场使用面积45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260名观众,可调节数目的坐席为剧场带来灵活使用空间的同时,也为剧目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为北京最早建立的小剧场,许多先锋、实验戏剧人从这里开始了创作生涯,书写了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历史。林兆华、孟京辉、任鸣都在其中。人艺小剧场最多时一年演出283场,向市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影响力大、票房号召力强的戏剧作品。

2002年,北京人艺投入400多万元,将《绝对信号》的诞生地、首都剧场三楼宴会厅改造为人艺的第二个小剧场——人艺实验剧场。人艺实验剧场大约能容纳观众230人,面积与人艺小剧场差不多,只是因为高度有限,人艺实验剧场主要演出以表演为主的剧目。(2002年12月9日《北京日报》11版,《人艺又建实验剧场》)实验剧场设有会议厅和开放式沙龙,为学术交流和艺术研讨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08年人艺小剧场停演之后,实验剧场更是成为人艺青年演员的试炼场,排练、讲座、剧本朗读等活动,为青年戏剧人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空间。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1995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5版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2002年12月9日,《北京日报》11版

主打京味儿经典大戏

新世纪伊始,首都剧场四层1600平方米的空间被改造为人艺戏剧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资质的戏剧博物馆。博物馆收集了近15万件藏品,包括郭沫若、老舍、沈从文等参与剧目创作过程的往来信函;朱琳、于是之等表演艺术家撰写的演员创作日记以及美术工作者制作的舞台模型、演出服装和道具等。人艺创始人之一欧阳山尊担任名誉馆长。(2004年6月15日《北京日报》11版,《中国首家戏剧博物馆诞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两度来到首都剧场参观戏剧博物馆,并非常高兴地为博物馆留言:“感谢你们让我看到如此有成就的中国戏剧!”(2008年8月10日《北京晚报》26版,《基辛格参观人艺博物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戏剧的创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观众对戏剧的审美水平明显提高,需求越来越多元。新的国家级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于2007年建成投用,不仅硬件设施完善,原创实力也非比寻常。话剧,这种小而美的表演艺术,还能让北京人艺和首都剧场续写辉煌吗?

自2011年起,北京人艺推出一年一度的“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以高水平的艺术质量为标准,以“名团、名剧、名导演”为遴选原则,先后推出“国际展演单元”“国内展演单元”“原创邀约单元”“特别影像单元”四大板块。首都剧场的舞台上迎来了更多外省市、外国优秀剧目,为促进多元化戏剧交流搭建了有益平台。(2016年2月28日《北京晚报》12版,《首都剧场展演精品剧目》)

与此同时,《正红旗下》《窝头会馆》《万家灯火》《杜甫》《玩家》等原创新戏陆续亮相首都剧场,成为新的经典。2012年,北京人艺庆祝建院60周年之际推出原创剧目《甲子园》,感动了几代观众。2021年,建党百年重点剧目《香山之夜》登上首都剧场舞台,填补了北京人艺从未塑造过毛主席形象的空白。(2021年3月2日《北京日报》7版,《〈香山之夜〉本月搬上人艺舞台》)今年,一部当代原创京味儿大戏《永定门里》已经建组排练,也将在首都剧场与观众见面。

随着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启用,北京人艺的舞台空间从首都剧场扩展到菊隐剧场、曹禺剧场和人艺小剧场,首都剧场里将主要上演京味儿作品和经典大戏。作为北京人艺的标志,首都剧场将继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聚焦原创,打磨精品,为“演艺之都”北京增添文化动力。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2004年6月15日,《北京日报》11版

首都剧场上演话剧春秋

2016年2月28日,《北京晚报》12版

本版文字:张品秋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官方微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