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 | “死磕”乳腺癌复发转移难题,王红霞教授的二十年

2023-04-14 19:02:35 - 新民周刊

“医学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进一步往下走的”。

记者| 周洁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癌症。我国女性乳腺癌每年新发病例数高达42万例,死亡12万例。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王红霞研究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个体化诊治已经有二十余年,获得许多荣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医树奖(一等奖)、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医务工匠……

良医 | “死磕”乳腺癌复发转移难题,王红霞教授的二十年

然而她说,只有看到病人顺利康复的时候,才是成就感的巅峰。

不放弃每一线生机

晓文(化名)20岁出头,还没有结婚,如此年轻的年纪,却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肿瘤转移到肝脏以及全身各处,失去了手术的条件,家长到处求医,终于找到了王红霞。“病人很年轻,但当时她的情况无法进行以治愈为目的的治疗,只能采取姑息治疗。”王红霞回忆接诊晓文时的情况。

孩子生病,全家人的痛苦不言而喻。

肿瘤晚期患者一般的治疗是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优先考虑,但给晓文进行常规治疗后,王红霞却看到了一线生机。

“化疗方案上去后,晓文体内的病灶缩小特别明显,以往疗程结束后,考虑病人身体的耐受程度,我们会让病人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但晓文很年轻,所以,跟家属商量后,我们决定不走常规路,乘胜追击,继续治疗。”

继续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晓文的肿瘤持续缩小,造影中只剩下隐隐约约的病灶。这个结果给了治疗团队信心,大家开始为晓文制定以治愈为目的的根治性治疗。

晓文是幸运的,在王红霞团队的治疗下,她成功躲过了死神,定期的复查也显示她的身体状况良好,“我们现在还保持着联系,看到她能够如常生活,结婚生子,我很开心。”王红霞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总会在这种时刻达到顶峰。

良医 | “死磕”乳腺癌复发转移难题,王红霞教授的二十年

“不同的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接受度、最后获得的治疗效果都是不同的,在乳腺癌病人中,有时发病越年轻,预后越差。”王红霞的从医经历中,晓文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大部分求医问诊的复发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不会超过30%。

“一方面,我国癌症早筛还没有普及;另一方面,老百姓的防癌理念还很不足,导致很多人在确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治疗乳腺癌的新药一个接一个问世,但它们的意义也仅限于为晚期患者再增加几个月的时间,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为了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王红霞牵头全国19省50多家医院进行了3万多例乳腺癌患者与5000多例健康人群的队列研究和血液学标本库建设,围绕非侵入性液体活检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复发转移的监测开展协同临床攻关,建立了复发转移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高效血清指纹图谱,在乳腺癌早期诊断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看着患者们一双双渴求的双眼,王红霞总想为她们尽最大的努力。

推动乳腺癌诊疗水平提高

王红霞刚工作的时候,恰逢肿瘤学科新兴之时。当时,医学院校里还没有专门的肿瘤学科,医院里的肿瘤科,医生也大多是从消化科、呼吸科转岗而来。经过轮转培训,王红霞已经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然而,在问诊肿瘤患者时,她时常感到自己的知识捉襟见肘。“2000年左右,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较为落后,肿瘤患者人群却肉眼可见地增加,我因此有了考研的想法。”王红霞说。

正是在研究生时期,王红霞确立了乳腺癌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直至今日。“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最高的病种,这个疾病还伴生着社会问题,我们有责任做些什么来改变。”

其实,当年有不少同道都劝王红霞换一个方向。“乳腺癌的竞争太激烈了,很难出头”……诸如此类的劝告,她听了许多,“国际上乳腺癌各方面的研究是走在最前面的,一些新药、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从乳腺癌开始。你如何保证自己的研究比同道更快更前沿?这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王红霞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大家都劝我不要做的时候,我反而想坚持一把。”

当然,这种坚持不是没有来由的。当时,王红霞已经在乳腺癌领域研究了十来年,积累了一些心得,“医学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进一步往下走的”。

从临床医生转换思维成为一位研究者,王红霞痛苦了很多年。“方法论没有掌握,走了很多弯路。不知道怎么做课题,做项目。”那段时间,王红霞除了在门诊病房,就是在看书学习。

2015年,王红霞带教了自己第一个研究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她用了120分的心力,“教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我自己回炉再造的过程,我们一起做研究、写论文”。

后来,这名学生的硕士论文发表在《自然沟通》(NatureCommunication)上,师生两人都开心得不得了。“课题越做越多的。我们的研究团队现在同时跟进了多个项目,有时候围绕一个靶点,不断有成果涌现。”王红霞说。

发现导致复发转移的“种子”细胞

针对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王红霞带领团队发现了导致复发转移的“种子”细胞,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化单克隆治疗抗体并建立了高效偶联给药体系,为难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干预新策略;她发现了导致远处转移的一群特殊亚群肿瘤细胞,建立血液转移性癌细胞评估体系与联合检测技术,为监测复发转移提供动态评估新模式,并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

她常常对学生说,临床科研“取之于病人,用之于病人”,这也是王红霞做研究的初心。

作为家族里的第一个医生,王红霞对医生的初印象,是满身光环的。“一直觉得医生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所以考大学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医学院,但当时对学医本身一无所知。”王红霞对记者回忆。

学医很苦,但她常常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得到了很多机会,也做出了成果。读博期间在美国的两年,让王红霞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拼命汲取知识的同时,她也看到了和别人的差距。这些所见所闻,令她十分重视交流、沟通与合作。

良医 | “死磕”乳腺癌复发转移难题,王红霞教授的二十年

截至目前,由市一医院王红霞团队发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中德双边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每一届论坛围绕不同主题,比如肿瘤液体活检及精准治疗、肿瘤的干性复发转移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新观念、新动态。

此外,每年一届的上海国际癌症大会,背后也有王红霞团队的全力付出,在去年第四届大会召开期间,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0万,不仅得到了同道们的高度认可,在学术界也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相信今年的规模还会再扩大一些,让更多同道参与分享和讨论,成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平台。”对此,王红霞信心满满。

王红霞认为,中国医生在科研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最近,王红霞团队又申请了一个TIL疗法(通过患者体内提取含TIL细胞的肿瘤组织,经体外分离、筛选、扩增后,将其回输至患者体内,实现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的临床试验研究。答辩时有专家质疑,国外也有类似研究,但一直没有临床推广,中国团队就能做成功吗?王红霞回应:“中国有着国外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巨大的患者库,国外研究者一年可能只能遇到两三个符合条件的病人,而我们可以做到三十个四十个;此外,我们的诊疗团队也不逊色于国际同行。”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肿瘤学科发展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而中国的肿瘤医生们,也在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在世界医学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的同时,造福广大患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