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研究是解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金钥匙——地名专家彭雪开谈“地名语言文化”

2024-04-12 09:45:00 - 株洲新闻网

地名文化研究是解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金钥匙——地名专家彭雪开谈“地名语言文化”

题记:彭雪开,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问:老师好!又来打扰您了。3月21日,老师跟我们谈了“地名文化”与“地名实体文化”,在湖南日报的新媒体新湖南客户端报道后,引起公众与业内人士广泛关注,今天想请您谈谈“地名语言文化”这个话题。

彭雪开:可以。

上次我简述地名文化时,主张要从“地名实体文化”“地名语言文化”“地名承载文化”“地名研究文化”4个维度着手,才能比较系统地把握好地名文化研究。

问:现在网刊上谈论“地名语言文化”比较多。您能否给它下个定义。

彭雪开:概念明确,是研究事物的起点。因为概念反映事物某一方面的内质。然而,有些事物比较复杂,一言而定的概念,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一些内质。像“地名语言文化”之类的,还真难以准确予以定义。当然,探讨问题时在于争鸣,说说个人的看法也无妨。

问:老师研究地名20余年,成果颇多,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彭雪开:有些想法。但不一定准确。好在现在业内民主探求氛围较好,提倡学术争鸣。

问:学术争鸣是解决学术问题的正确途径。只要言之有理有据有节,都应当倡导。

彭雪开:是的,地名语言文化中,我认为包括口语地名与文字地名两个方面的内容。后者地名学上称为“地名语词文化”。实际上讲的地名语词构成。凡是用口头语言及文字语言指称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符号的地名,都可称为地名语言文化。

问:它们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彭雪开: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形式上不同;是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述方式的不同。当然,内质上有些区别是正常的。但事物的内质不一定等于本质。在地名系统中,口语地名在乡村及城镇社会中,大量存在。它是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的地名。乡村及城镇居民,在生产、生活、交往、交易等过程中,经常使用口语地名。我国地方县志上记载乡村地名,一般只涉及行政村、社区一级。

据有关学者统计,1995年全国范围内撤乡并村前,南方一些行政村所辖组(公社化时期叫生产队),一般约有口语地名300多个。可见口语地名是个海量数字。口语地名转化为文字地名,先决条件是行政管理、区划调整、公务活动,办理各种证照,以及经营经商、外出打工谋生等活动。但有些是临时性的。

2024年民政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推乡村振兴。可能今后会有不少的口语地名,会转化为官方的文字地名。这表明地名语言文化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了。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举措,意义与作用将日益彰显。

当然,口语地名与文字地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具体情况相互转变的。

问:老师!能否介绍一下地名语言文化研究的状况。

彭雪开:好的。

1986年在《语文建设》杂志上,曾世英发表“地名工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以来,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迄今为止共发表“地名语言文化”方面的论文252篇,其中博士毕业论文5篇,硕士毕业论文100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报纸论述文1篇。另外,发表“地名词语文化”论文约18篇,其中博士毕业论文1篇,硕士毕业论文2篇。由此可见,“地名语言文化”方面的论文,占有明显的优势,约占论文总数的94.5%。

问:这表明“地名语言文化”研究比较热。

彭雪开:是的,无论是“地名语言文化”研究,还是“地名语词文化”研究,实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表述不同而已。因为要研究口语地名,也必须将它转化成规范化的地名语词地名,才能进入学术研究的范围。

问: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啊?

彭雪开:地名是指称实体的语言符号。因此,它具有一切符号的能指、所指的内容。我认为,这里所说的“能指”是可以解读的地名语词;而地名语词,只不过是能被人们确认的语言符号而已;也只能通过这种抽象的地名语言符号,去认知并识别各种类型的地名语言文化。用口头语言及文字语言表述所指称的地名,都可以称为地名语言文化。

问:老师!您说的“所指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彭雪开:有些学者在论文中引用这些概念,我认为是对的。“所指的内容”,应是地名语词中的语义所涵盖的内容,它一般表现为地名词语的字面义和地名命名的理据义。字面义一望便知,如“北京”是指中国的首都,因位于中国疆域北方而得名;而理据义就是隐藏在地名“语义”项内部的命名理据,即通常所说的“地名由来”。

问:老师您所指的“口语地名”也是“地名语言文化”吗?

彭雪开:我所指的“口语地名”,就是约定俗成的地名。

地名语言文化,不仅仅表现为地名语词文化。从人们广义的社会生活看,它更多地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地名,也可称为“地名口语文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共收录地名6万余条。这仅是中国古今地名极少一部分。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止,为时4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共采集1320万条地名,可谓硕果累累。这可能还不包括行政村内不经常书写的大量口语地名。可见中国古今地名灿若星河,难以计数。这些进入全国地名库的文字地名,进一步规范后,也可转化为地名语词文化去进行研究。

问:老师,能否谈谈“地名语言文化”中的要素问题。

彭雪开:可以。

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去释读,地名一般具有“音、形、义、类、位”的五大要素。它表明任何地名语词,首先要有标准的读音;其次要有有正确的字形;其三可涵盖丰富的内容;其四要有明确的分类;其五要有准确的指位。所指的是地名语词中的语义所涵盖的内容,它一般表现为地名词语的字面义与地名命名的理据义。“字面义”是绝大多数人知晓的;而“理据义”就要从地名命名时的自然、社会、人类三者相关因素去探求了。

这就要借助地名得名时,为满足人们识别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等需要所赋予的自然属性;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交易、信仰、精神等需要所赋予的生活属性;为满足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国防、外交等历时需要所赋予的社会属性等,去探讨地名得名的由来。

问:地名中有这么多的知识与学问,是很值得研究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彭雪开:地名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当然值得我们去研究!

问:今后怎样开展好“地名语言文化”研究?

彭雪开:我认为要继续深入“地名语词文化”的研究,要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防止同质化而无突破的研究;旧石器时期末与新石器时期初过渡期,应是原始口语地名大量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人类原始地名语言及原始地名群的语言、原始口语地名以及原始刻画地名的表达内容与方式等,都可以进行研究;自中国新石器时期有刻骨文,尤其殷商甲骨文诞生后,刻骨文地名语词、甲骨文地名语词,都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秦汉之后,汉语地名尤其是郡县地名集群式产生后,自然地名语词、地域地名语词、政区地名语词,都可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探讨郡县地名历史文化,以及郡县地名语词的渊源及流变等,要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这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审:王波

二审:陈彦圻

三审:刘丽平

原标题:地名文化研究是解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金钥匙——地名专家彭雪开谈“地名语言文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