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专家:进一步发挥政策稳粮的“造血”功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022-06-14 05:00:00 - 市场资讯

原标题评论丨进一步发挥政策稳粮的“造血”功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1世纪经济报道

钟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赵思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日前,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在世贸组织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上表示,世贸组织当前必须着手应对粮食危机。干旱、洪水、热浪和其他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与全球新冠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瓶颈相叠加,导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俄乌冲突加剧了这种局势。

面对目前形势,我国需进一步发挥政策稳粮的“造血”功能。在立足国内自给、稳定国内生产的基础上,除继续在耕地、技术、装备等硬件条件上下功夫,更要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与创新,发挥好政策稳粮的“造血”功能。

首先,完善一揽子特色政策,支持粮食产业。系统研究、抓紧制定带有特殊性质的一揽子支持政策,创建粮食特区,特色政策、特色支持,形成粮食产业集群,将粮食生产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让土地财政这块大蛋糕真正反哺农村,实现“有钱重粮”。严格落实国家下发的《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将具体要求纳入粮食安全考核,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考核地方政府绩效,要把粮食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让“抓粮不吃亏”。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框架下,赋予粮食产业发展更多的考核权重,激励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稳定粮食面积,把防止“非粮化”落实落细。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解决谁来种地难题。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粮农队伍,围绕新型职业农民逐步形成体系化、规范化、长期化的政策扶持体系,采取免费培训、科技扶持、社保补贴、金融扶持等政策,促进他们在农村稳定就业兴业。

第二,发展托管等多种形式社会化服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不改变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全程托管、环节托管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促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鼓励发展种养结合。依托各地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以渔业、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种养结合富民产业,用养殖业弥补种植业收入,如盘山大力发展稻蟹共生模式,甘肃“玉米种植+养牛”的农牧结合模式,把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有效结合,促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优化央地协同调控的储备机制。改革粮食储备功能定位,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吞吐协同效应和调控合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改善和粮食生产调节功能。中央粮食储备强化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和应急功能,增强防范抵御重大风险能力,地方粮食储备发挥好调节区域内粮食余缺以及粮食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规模和口径,实行差别化市场化的轮换调节管理机制。优化国有粮库和加工企业的合作机制。国有粮库拥有粮权,监管粮食质量,轮出的粮食直接进入企业深加工车间。有效解决国有粮库机制不灵活、储备效率低,缓解加工企业原粮资金场地不足的压力。完善粮食产业优势集聚机制。把深加工建在粮食主产区里,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产业园区,引入产业链条中的下游加工企业,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构筑共生共赢的粮食价值生态圈,实现“农头工尾”,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第三,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中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国家粮食安全是全国上下通盘谋划的全局性战略,从全国一盘棋角度,着力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发展补偿机制,除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其还要给予资源转化优惠政策等发展性补偿。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建立粮食专项发展补偿体系,着力开展中央政府向主产区转移、主销区向主产区转移的“两个转移”发展补偿机制。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粮食大县,与主产区大县有同样功能,甚至在局部区域发挥的功效影响更大,应享有粮食主产区同等待遇。建立制度化技术补贴政策,用于统防统治、深耕深松、土地保护等方面。出台绿色技术补贴。要把发展粮食产业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加大节水工程设施、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地膜回收等绿色补贴支持,发挥政策的绿色导向和激励效应。加大保险支持力度。提高粮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下调保险起赔线,提高政府补贴额度,在粮食领域尽快推开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

最后,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保质保量完成建设,实施老旧高标准农田再提升工程,为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大力发展高质量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依托重大技术创新,促进黑土地保护。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围绕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进行重大攻关,施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非侵蚀地区黑土地保育、资源节约型种植等创新技术,探索多种黑土地保护实用模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东北地区,加快建设三江连通工程,解决三江平原地下水漏斗问题。通过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的重大工程建设,解决因井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问题。在华中、华东地区,加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加强末级渠系工程管护,补齐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短板,解决水肥一体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西北地区,以发展农业节水为中心,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围绕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深挖节水潜力、提高用水效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