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血要走多长的路

2024-06-14 02:08:12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从献出到输注

一袋血要走多长的路

一袋血要走多长的路

献血者等待血液检验的结果

一袋血要走多长的路

制备血液“产品”的离心机

一袋血要走多长的路

制备血液“产品”

一袋血要走多长的路

保存红细胞的冷库

一袋血要走多长的路

从扎针到拔针,一次无偿献血只需要10分钟。而一袋“热血”从献血者身上流出,到输入患者体内,却至少需要48小时。从采集到入库,四个大环节,十几个小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都需要精准地把控。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在这个特殊节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了成都市血液中心,跟随“一袋血”的脚步,探寻“热血”传递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启程

采血

血液采集处是“热血”传递的起点,一张无偿献血登记表加上一次简练但严谨的身体健康评估,一袋“血”的故事拉开序幕。

6月12日下午两点,孙先生来到成都市血液中心。扫描身份证,测量体重、血压、脉搏,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无偿献血登记表,孙先生踏进了血液采集处的大门。

“无偿献血的第一步是要保障献血者的安全,除了献血者自我健康评估外,我们的医务人员还要对献血者的身体情况进行二次评估。评估合格后才会将献血者的信息录入系统。”站在血液采集处的门口,成都市血液中心血液采集一科科长王清指着献血者体检室的大门向记者介绍。说话间,孙先生从体检室走出,来到了献血前血液检测区。

血型的初步检测,梅毒螺旋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初步筛查,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初步检验……在检测区域内,刚为孙先生抽完血的医务人员转身来到操作台前,对血液进行初步的检测。添加试剂、比对参数、通过设备对血液成分进行分析……每完成一项检测,孙先生的检验报告上就多出一个勾。

短短几分钟,献血前血液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的孙先生坐上了献血专用“躺椅”。针头刺破皮肤扎进血管,血液顺着导管流入血袋……

分道

制血

一袋全血包含血小板、血浆、红细胞等不同成分。根据需求和保存条件的差异,一袋全血会被制备成不同的血液成分。

下午3点到晚上10点,在成都市内采血的献血车陆续返回成都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将采集到的血液送进制备间,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献血者的血液和孙先生的血液一起进入了制备流程。

全血放进离心机,按下启动键,不一会儿的工夫,刚刚还“浑然一体”的血在血袋中出现了分层——血浆在上,红细胞在下。分层的血袋固定在分离机上,慢慢挤压,上层的血浆溢出进入另一个血袋密封保存,剩下的红细胞则转移至有保养液的血袋中保存。至此,一袋全血顺利“分身”。

一袋全血包含血小板、血浆、红细胞等不同成分,作用不同,临床上对其的需求也不同。“这是血液制备的大致流程,但不是全部。除了分离红细胞和血浆,我们还会根据临床需求‘定制’特殊的血液‘产品’。”成都市血液中心血液制备科科长李小春一边忙着将冷沉淀凝血因子进一步从新鲜冰冻血浆中分离出来,一边向记者解释。

一部分血液需要进行“滤白”(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另一部分可能要分装;如果遇到稀有血型,还要对红细胞进一步做特殊处理。“血浆和红细胞分离是最基础的,如果临床有特殊需要,我们会对分离的血液进行进一步加工。”李小春说。

过关

检血

一袋血液是否合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病原体的抗原抗体筛查和核酸检测,是去到临床的每一袋“热血”都要过的“关卡”。

拿着制备好的血浆和红细胞,李小春将其放到张贴着“暂存”标志的“冰箱”里。“这些血液只是‘预备役’,最后能不能进血库,得对面说了算。”顺着手指的方向,记者看见了“血液标本接收区”几个大字。

一袋全血两个标本,这是献血的“标配”。血液要流向临床,血液标本必须通过检验。分离标本的离心机,流水线作业的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生化仪、血型仪,分区明确具备负压、常压、正压压差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走进标本检测实验室,大大小小的检验机器依次排列,一个大型的血液“检测工厂”展现在眼前。在这里每袋血都要进行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的ELISA实验;乙肝、丙肝、艾滋的核酸实验和转氨酶、血型等的检验检测。

“献血前的检测只是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快速初筛,实验室检测是在初筛基础上进行更严格的筛查。”成都市血液中心检测科副科长刘胡敏告诉记者,ELISA实验主要检测血液中病毒的抗原抗体,核酸实验则是检测血液中病毒的DNA和RNA。两种检查方法,覆盖病毒进入身体的整个周期,为血液安全加上了“双保险”。“我们现在每个月会检测大概1万到2万份标本,检验结果一般72小时内出具,只有血液标本检测合格,制备好的血液才能入库。”

入住

存血

一边是血浆库,一边是红细胞库。按照不同的保存条件,被分离的血浆和红细胞分别被“冷冻”和“冷藏”保存。

成都市血液中心血液储供科里的血库由两类巨大的“冰箱”组成,一类是“红细胞冷库”,另一类是“血浆冷冻库”。推着小车的工作人员在两类“冰箱”之间来回穿梭,将一分为二的血液分类存放。

记者注意到,虽然都是“冰箱”,但两类“冰箱”长得完全不同,存放血浆的“冰箱”几乎完全密封,拿取需要通过电子屏幕操控“冰箱”内的机械臂“取货”。而存放“红细胞”的“冰箱”则是透明的玻璃柜门,很像超市里存放饮料的直立冰柜,同样可以用电子屏幕操控机械臂“取货”。

“血浆和红细胞的存储条件不一样,保存时间也不一样。”血液储供科科长余聪向记者解释,红细胞在2到6℃的环境能保存35天,而血浆在-18℃以下的环境内能存储4年。血液中心根据两者的特性打造了两个“冰箱”,简单来说一个是“冷冻”血浆的“冻库”,一个是“冷藏”红细胞的“保鲜库”。

“同时,为了确保血库中的血在‘保质期’内,我们每天都会对血库进行‘盘点’,确保血液在有效期内发放使用。”余聪说。

再出发

发血

血液储供科还承担着“发血”的任务。科室发血窗口外,成都各大医院的救护车来来往往,从血库中发出的血液由它们送到医院,供患者输注。

“你好,我来拿血。”科室的取血窗口,医院的工作人员正在排队取血。“冰箱”中的血浆和红细胞被取出,随着血袋条码被快速扫描,电脑上血液信息一闪而过,然后血液被装入专用运输箱,完成出库……据了解,成都市血液中心血库能存放红细胞类3万袋、血浆类14万袋,2023年日均向临床发放各类血液2200余单位。

去年,在成都,有26万人次的无偿献血者捐献了44万单位的“热血”;而每年,有近30万袋血液完成这样一次循环……从献血者到患者,在一次次的血液流转中,生命得以延续,爱心和温暖也在不断传递。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胡瑰玮文/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