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们推开融入社会的那扇门

2024-06-14 07:00:34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日报

帮孩子们推开融入社会的那扇门

——走近邢台市第九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赵玉香

帮孩子们推开融入社会的那扇门

河北日报记者孙青

赵玉香是河北省儿童医院康复治疗专家,从医50余年,深耕特殊儿童康复领域。

跟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玉香,有点儿“孩子气”。有人说,要不是这股孩子般的“任性劲儿”,她不会在14年前留在巨鹿,将仅有1名医生、1间屋的县级医院康复诊室,变成如今拥有47名医师、120个床位、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儿童康复科。

赵玉香这样总结自己14年的经历:“看着科室发展起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我觉得心血没白费。”

“奶奶!”6月7日9时30分,赵玉香刚到护理病区,悦悦张着双臂飞奔过来,紧紧抱住她。

“早晨吃的什么饭呀?”赵玉香牵着悦悦走回病房。

“大——米——饭,鸡——蛋——羹!”悦悦一字一字大声说着,不时甩甩手。

7岁的悦悦患有猫叫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说话音调高,爱扔东西、抓人,行为控制差,已经在这里接受了6年的康复治疗。

病床旁的墙上贴着拼音字母表、数字表,悦悦还在慢慢地学习认读。和同龄孩子不同,悦悦的日程表里没有语文、数学等科目,却被感统训练、运动矫正、语言强化、小组协作等课程填满。

“这两年孩子进步越来越快,能跟我们互动说话,闹情绪和抓人的情况少多了,最近还学会了背儿歌《小白兔》!”悦悦奶奶期待着,也许明年自己的孙女就能背上书包,到学校上课。

在邢台市第九医院(巨鹿县医院)儿童康复科,目前有145名住院患儿因孤独症谱系障碍、言语发育迟缓、听力障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等情况,接受康复诊疗。

“让特殊孩子通过康复提升生活能力,最终融入社会,这是我们坚持把这个科室建起来并发展壮大的初心和意义。”赵玉香说。

2010年1月,赵玉香从河北省儿童医院来到巨鹿县医院,开展为期3年的支援帮扶工作。那时,她和康复医师邓增稳,守着一间诊室,为脑瘫患儿治疗,到乡里村里进行康复义诊宣讲。

帮扶期转眼过半,2012年,巨鹿县医院出现该县第一例孤独症患儿,随后病例持续增加。“那时候我就知道,走不了了。”于是,赵玉香决定组建一支团队,下功夫研究孤独症诊疗。

“做研究为什么选择留在巨鹿?市里会不会条件更成熟?”记者问她。

“我们下乡做义诊的时候,见过一些残疾儿童因为家里没能力到市里做康复,最后都耽误了。”说起这些,赵玉香很心疼,在巨鹿县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康复科室,成了她的心愿。

带队到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建立稳定的专家团队,手把手教年轻医师治疗方法;选派医师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机构进修,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寻求残联、爱心基金会、志愿组织支持……

十余年里,在赵玉香的带领下,儿童康复科在医院里搬了三次家。

规模越来越大,感统集体教室、早期干预治疗室、运动治疗室、教育治疗区等诊疗康复空间全面又专业;技术越来越扎实,在“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治疗师技能大赛”上,科室总成绩位列全国第5名;环境越来越温馨,科室外是一个小型游乐园,住院病区有2个爱心厨房,家长可以免费做饭。

如今,在邢台市第九医院儿童康复科,县域外患者数量占比50%以上,有临近县(市、区)的患儿,还有从北京、天津、四川慕名而来的家庭。

奔波忙碌了14年,赵玉香是一批批康复治疗患儿的“赵奶奶”,却成了自己孙女最陌生的亲人。“有次出门车上座位不够,孙女说,那就让奶奶下车吧。我听着,一阵心酸……”没能陪伴孙女长大,是赵玉香内心的遗憾。

邢台市第九医院副院长王波斗仍有两个忘不掉的画面:一大早看诊顾不上吃饭,赵玉香就坐在办公桌前,边吃着豆包,边点着鼠标翻看病历;中午从食堂打饭出来,看到还没吃饭的困境孩子,赵玉香直接把饭盒塞到患儿手里。“她特别简单,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些孩子。”王波斗说。

就像王波斗说的那样,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不愿意说起自己更多的事,反复对记者说:“我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我们的科室建设和儿童康复发展。康复事关孩子、家庭和整个社会发展。”赵玉香希望科室能有更好的诊疗技术,更全、更高质量的服务,帮助特殊孩子尽早回归社会。

“来,我们加个微信。”炎炎夏日,采访快结束时,赵玉香拿着手机边说边递给记者一根雪糕。点开她的微信头像,是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