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的成功经验中理解市场运行逻辑

2024-06-14 06:00:49 - 北京日报

王立胜

从改革的成功经验中理解市场运行逻辑

《改革是一连串事件》王东京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善于做经济工作,是领导干部能力十分紧要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领导同志要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尽快进入角色,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王东京教授在中央党校任教近30年,在与众多学员的交流探讨中,他意识到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懂得理论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本书精选作者20多年来撰写的文章,用经济学思维解析民生、内需、创新、风险、政府、市场、公平、开放等方面的各种改革问题,力求对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经济学知识、树立经济学思维、推进改革工作提供助力。全书通过回溯新世纪中国改革攻坚历程,深入探讨医保改革、房价调整、延迟退休、耕地保护、人民币国际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是一声声惊雷,是改革的闪光点、突破点。正如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所讲,由于改革前无古人,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今天回溯这些事件,不仅会有柳暗花明的欣喜,也能感受改革的不易与艰辛。而更重要的是,可从以往的成功经验中深刻理解市场运行逻辑。

问题导向,用经济学解读民生的问题,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关系民生福祉,涉及很多民生问题。全书83篇文章,其中对民生问题的解读是最多的。如第一章“民生大于天”、第七章“公平自在民心”直接谈的是民生问题,其他篇章中的文章也或直接或间接涉及民生。真的是地价推高了房价吗?今后谁来种地?空气可以收费吗?汽车限购合理吗?农业补贴要怎么补?我们是不是误解了“共同富裕”……这些民生问题关系到民众的衣食住行,本书不仅提供了对这些疑问的清晰答案,也探讨了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让人们对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经济学视角的理解,决策者可以据此推出更为科学的政策,普通民众可以更为理性地处理关系自身权益的各种问题。

作为知名经济学家,王东京教授尊崇经典,但不迷信权威。他将经济学理论掰开、揉碎,融入到对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的解读中,将理论与实践熔于一炉,读起来很解渴。比如,本书第二章“畅通国内循环”的头三篇文章分别是“扩大消费与扩大投资”“消费、投资、出口是‘一驾马车’”“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作者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关于投资、消费的理论,指出投资与消费都能拉动内需,至于何者更有效,须慎重权衡才可定论。投资虽可减少当期过剩,但日后将形成更大的供给,有可能使原本过剩的经济雪上加霜。一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扩内需而非扩出口,尤其是经济大国,更不可将“注”押在出口上。扩内需不必照用凯恩斯理论,应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读全书,可以发现作者多处分析马克思、亚当·斯密、李嘉图、威廉·配第、熊彼特、费雪等众多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结合我国经济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本书善用日常故事阐释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将案例讨论与学理分析融为一体,也让艰深的经济学道理浅白呈现出来。在本书中的“收入怎样决定消费”一文中,王东京教授讲述了自己身上的案例:他的工资从每月300元涨到500元再涨到1000元,消费也在增加,但消费占工资的比例却是下降的,并坦言“若我的工资有机会再涨,消费倾向会更低”。从而让读者很容易理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加却赶不上收入增加,这样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消费倾向)会下降。

作者给自己的定位是“参谋”,希望对国家建设有所建树。本书是他的经济观察实录,在解读改革政策、解释经济现象的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每一篇文章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即使多年前撰写的文章,今天看来依然让人惊叹于他的远见卓识。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