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远离肠道蛔虫病

2024-06-14 06:30:34 - 南宁晚报

■钦州市浦北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陈相伊

肠道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由蛔线虫感染所致,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吸入带虫卵的灰尘等均可能导致本病发生,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孕晚期妇女。在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施肥的农村,肠道蛔虫病感染率可达50%以上,有生食蔬菜习惯者更容易被感染。

一、感染途径

在外界发育的蛔虫卵可通过多种途径使人感染:

1.接触外界污染的泥土,如农田、庭院地面等,经口吞入附于手指上的蛔虫卵而感染。

2.生食带活虫卵的拌鲜菜、瓜果等容易感染。

3.蛔虫卵可随灰尘飞扬,被吸入鼻咽部咽下导致感染。

二、肠道蛔虫病的典型症状

1.腹痛:表现为反复上腹部疼痛,或者肚脐周围疼痛。

2.消化功能紊乱:蛔虫在肠道内蠕动,损伤肠道,产生刺激,或者分泌物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患者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荨麻疹等症状。

3.全身症状:严重感染者会出现明显的烦躁易惊或萎靡、磨牙症状,感染严重者还可出现营养不良。

三、常见并发症

1.蛔虫性肠梗阻: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部分或完全梗阻肠道所致。起病急骤,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剧痛、呕吐、腹胀、肠鸣音亢进、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扪及条索状包块。

2.胆道蛔虫症: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并发症。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屈体弯腰、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有时还可能会引起胆道大出血、胆结石、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等。

3.弥漫性腹膜炎:肠道蛔虫穿破肠壁,从而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高热、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4.鼓膜穿孔:肠道蛔虫可能会因为发热刺激而发生移位,移位到耳鼓膜,从而产生鼓膜穿孔。表现为耳道流出血液、脓液或澄清的液体,暂时性的听力减退等。

四、治疗方法

肠道蛔虫病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以驱虫药物为主,必要时还需针对相关并发症给予相应的药物、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式与患者病情有关。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以防影响治疗效果,导致治疗不彻底。

1.驱虫治疗:苯咪唑类化合物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阿苯达唑片,商品名史克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用药相对安全且有效,能够有效杀死成虫和虫卵。

(2)甲苯咪唑,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较轻微的腹痛、腹泻。

(3)左旋咪唑,其为广谱驱肠虫药,可选择性抑制虫体肌肉中琥珀酸脱氢酶,抑制无氧代谢,减少能量产生,使虫体肌肉麻痹随粪便排出。不良反应轻微,可有头痛、呕吐、恶心、腹痛,偶有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皮疹等,肝肾功能不良者、早期妊娠妇女慎用。

(4)噻嘧啶,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患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等情况,应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比如通过手术取出蛔虫、修补组织损伤、清除有害物质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五、预防措施

肠道蛔虫病是一种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日常养成良好卫生、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纠正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

2.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不饮生水,食用蔬菜、水果时要彻底清洗,烹饪时要将食材彻底煮熟。

3.肠道有蛔虫的患者,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虫体。否则,蛔虫因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