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4-06-14 22:12:18 - 四川在线

《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四川在线记者肖姗姗

6月14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以下简称《远方的山水》)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与何建明、梁鸿鹰、黄传会、白烨、贺绍俊、李炳银、丁晓原等来自文学界、传媒界、出版界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就《远方的山水》的时代意义、文学价值、创作特色等展开深入探讨。

《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远方的山水》是一部献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伟业的长篇报告文学,由作家陈崎嵘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5月出版。作品全景式反映了近30年来,两地资源互用、产业互补、地区均衡、最终携手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

《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李敬泽指出,《远方的山水》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让我们充分地领会到“何以中国”。中国为什么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现代化?《远方的山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厚重的样本,把东西部协作提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站位上。

何建明在视频发言中表示:“报告文学的报告性强不强,就看这部作品的基石坚不坚,实不实。有评论家一直强调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恰恰我认为很多报告文学作品就是缺少报告性,在所有的报告文学作品当中,其报告性我认为是第一性。《远方的山水》好就好在报告性非常强,它很好地将报告文学的报告性和文学性相结合,它是新鲜的,是作者陈崎嵘同志跑出来的,这个我认为非常重要。”

黄传会认为,东西部协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解决发展不均衡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样本。《远方的山水》用九个章节,全景式记录下这个壮举。“如果不是陈崎嵘的书写,我们很难如此全面、生动、真实地了解浙江广元东西部协作这件事。报告文学很重要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这样的书写带有史志性意义。”

梁鸿鹰直言,报告文学最重要的是写人,一个报告文学中如果有几个人物让人们能够记住,那便成功了。“《远方的山水》中的罗嘉发、朱红、周展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感觉到他们都是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个时代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价值,在时代的这种洪流当中得以体现。书中为我们提供的浙江帮扶经验和四川广元当地创造性的工作案例,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无论从顶层设计也好,从实践推进也好,它是有一整套机制的。从制度保障、人才的配备,软环境,硬设施的介入等,形成了非常好的运行机制。”

白烨表示,《远方的山水》这本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写作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作者通过东西部协作这个事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特征、意义揭示出来了。这样一个事情发生在浙江跟广元之间,某种程度上它恰恰是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优越性的体现,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有在中国的新时代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本书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非常好的诠释、解读。

贺绍俊说,《远方的山水》的第一个特点是追求大气势和大格局,第二个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有温度的政治情怀。作者既要把事情讲清楚,又要写出事情背后的内涵和精神,以及事情的政治意义。

李炳银点赞,《远方的山水》出手不凡,讲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共同富裕,这个主题主旨高,却也生动接地气。书中通过记录浙江与广元千里牵手,写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同时,《远方的山水》也是一部很好的史志性作品。

丁晓原解析,《远方的山水》为历史寻源存档,通过对“历史的见证人”的深入访谈,再现当年浙江广元东西部协作的最初景象;《远方的山水》为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参与者、奉献者立传,不仅写了他们的故事,也照见了他们的精神;《远方的山水》鲜明地体现出报告文学的理性精神,“东西部协作十论”是对中国特色区域合作实践的整体思考,也是对本书主题表达的凝聚和提升。

《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陈崎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他说:“感谢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生活。是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是浙江广元两地人民群众的现实创造,提供了这么一个题材,如果没有这些,《远方的山水》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事实教育了我,广元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感染了我,我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感染到感动的过程。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报告文学的创作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配合,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一定是集体创作的。”

(图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