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上海涉外企业如何提升ESG能力应对国际竞争

2024-06-14 21:05:28 - 澎湃新闻

为提升上海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以下简称“ESG”)水平,上海市商务委于2024年2月28日发布了《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合作,并提出,到2026年基本形成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涉外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涉外企业ESG生态体系。

为更好地推动《行动方案》落地建设,6月13日,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在2024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期间,举办了“上海涉外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建设大会”。

提升ESG能力应对国际竞争

上海市商务委总经济师罗志松表示,《行动方案》推动上海涉外经济ESG能力建设。ESG不仅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而且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上海涉外企业ESG《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受到企业和专业机构的积极回应。

上海市商务委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沈未来在解读《行动方案》时表示,出台主要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上海涉外企业对ESG有着迫切需求,尤其是信息披露和评级服务方面的需求在不断高涨;二是上海集聚了很多ESG相关的评级机构、专业服务提供商、指数公司服务商等,这对上海构建ESG生态圈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上海拥有近千家跨国公司总部,外资企业在ESG领域的实践,有助于带动中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ESC能力;四是通过深化沪港沪新等合作,进一步加强ESG领域的国际交流。

上海涉外企业发展ESG,还需企业、政府和社会合力推动,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上海涉外企业ESG《行动方案》已经发布多日,各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4家机构围绕《行动方案》发布了成果和应用。商道融绿发布了《上海市涉外企业ESG发展报告》,金蜜蜂智库(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上海涉外上市公司60强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现状报告》,妙盈科技发布了《中国出海企业面临的可持续挑战》研究报告,华证数据介绍了SmartESG数字化赋能平台,打造涉外A股公司和发债企业的ESG模块。

从“要我做”到“我能做”再到“我想做”尚需时间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谈到,2024年可以认为是中国企业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型的突进之年,企业提升ESG能力建设是需要时间的,要从“要我做”,到“我能做”,再到“我要做”。“做ESG肯定有成本,但最终应该使得企业从解决社会问题中实现商业价值。如果不把这项工作与企业主营功能结合变成可以盈利的,是难以做好的。”他还建议,要更好落实《行动方案》,企业需制定ESG的发展战略,成立专门的ESG治理机构,明确应关注的ESG重点领域。

诸大建认为,在涉外企业ESG能力提升方面,要运用ESG管理的实质性分析方法,诊断出当前企业出海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强的问题是什么,提出针对性的行动方案。实质性分析考虑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对中国涉外企业的影响,另一个是对国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影响。一些初步的研究提出,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最主要的问题包括产品碳足迹、海外劳工权利、绿色供应链管理、消除企业ESG漂绿等方面的问题,要在这些初步研究基础上拓展清单,收集上海涉外企业应对这些问题的最佳实践做法和案例,把它们转化成可复制的企业出海策略。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环境法室主任、研究员彭峰从ESG立法角度谈到,国家修改《公司法》以来,在实施层面还没有专门的涉ESG行政法规,目前仅2021年生态环境部颁布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对企业碳排放披露义务进行了规定。企业披露ESG可能会涉及安全因素、国外长臂管辖以及环境壁垒等风险,上海走出去的企业比较多,可以进行预判性研究。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闫海洲认为,涉外金融服务业在ESG治理方面相对比较完善,可将金融作为突破口,推动涉外金融企业在ESG治理上先试先行。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金融行业有着相对完善的ESG制度设计和较好的基础,比如联合国2006年发起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欧盟2022年3月正式生效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还有2024年5月1日生效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二是金融行业有较大的“加速器”效应,特别是一级市场的投资,可以更好服务于ESG建设,通过投资选择形成一定的市场力量,推动企业进行ESG转型;三是上海正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借助金融服务业ESG治理水平的提升,可将绿色融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使其向绿色金融中心转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