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医药】全国药品第七次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

2022-07-14 09:58:39 - 市场资讯

【中银医药】全国药品第七次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

分析师:邓周宇/联系人:李天成

第七次集采结果公布,总共60种药品、327个产品拟中选,平均降幅达48%,集采已呈常态化趋势。

7月13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布了第七次集中采购的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327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相比前六次集采药品价格降幅一般都达到52%以上,今年平均48%的降幅稍显缓和。

药物方面,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每粒从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其中报价最低的是先声药业,每粒4mg仑伐替尼规格报出3.2元的低价。在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高血压患者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在原研药方面,替加环素等4个原研药纳入集采,平均降价达67%。

企业方面,齐鲁制药中标产品最多,达到13个,扬子江药业、科伦药业、国药也有10个以上产品中标。此外中标产品较多的公司,包括石药集团、正大天晴9个产品中标,豪森药业5个产品,恒瑞4个产品中标等等。

在采购规则上,此次集采引入了备供机制,即每个省份将同时有一个主供企业和一个备供企业。当中选企业出现中选品种不能及时足量供应将取消中选资格,可以由所在省份的备选企业供应中选品种,给药品供应提供了保障。

目前来看,国家药品集采政策逐渐由试点转向常态化运行。我们判断来看,国内医药行业已经逐渐适应集采的节奏,对医药行业的行业的冲击也不似此前那般剧烈,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把药企推出“舒适圈”,鼓励药企转型创新,加大创新力度。

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风险,企业集采产品断供风险,药品销售量不达预期风险

6月20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公告《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2-1)》,标志着第七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的开始。

【中银医药】全国药品第七次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

7月13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示了这次集中采购的拟中选结果。

【中银医药】全国药品第七次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

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文章,本次集采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327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此次集采药品涉及31个治疗类别,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根据历年集采药品价格降幅来看,一般降幅都达到52%以上,今年平均48%的降幅相比之下稍显缓和。

【中银医药】全国药品第七次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

药品方面,以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为例,每粒从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根据拟中标结果,奥赛康药业、齐鲁制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等7家企业中标,其中报价最低的是先声药业,每粒4mg仑伐替尼规格报出3.2元的低价。在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每片从平均4.5元降至1元。在原研药方面,美国辉瑞公司的替加环素、日本安斯泰来公司的米卡芬净、西班牙艾美罗公司的依巴斯汀、意大利博莱科信谊公司的典帕醇等4个原研药中选,平均降价达67%。

企业方面,齐鲁制药中标产品最多,达到13个,扬子江药业、科伦药业、国药也有10个以上产品中标。此外中标产品较多的公司,包括石药集团、正大天晴9个产品中标,豪森药业5个产品,恒瑞4个产品中标等等。

在采购规则上,此次集采引入了备供机制,即每个省份将同时有一个主供企业和一个备供企业。当中选企业出现中选品种不能及时足量供应将取消中选资格,可以由所在省份的备选企业供应中选品种。华北制药去年在山东省未能按协议供应布洛芬缓释胶囊约定采购量,提出放弃中选资格。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在2021年8月20日发布公告,将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列入“违规名单”,取消该企业自2021年8月11日至2022年5月10日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活动的申报资格。推测这次备供机制的引入也是基于这个事件做出的决定。

国家医保局自组建以来,已开展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共覆盖294种药品,按集采前价格测算,涉及金额约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生物药年采购额的35%。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今年2月表示,从三年的改革累计成果来看,国家组织集采节约费用2600亿元以上。

目前来看,国家药品集采政策逐渐由试点转向常态化运行。国发办在2021年1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要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制度化开展,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我们判断来看,国内医药行业已经逐渐适应集采的节奏,对医药行业的行业的冲击也不似此前那般剧烈,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把药企推出“舒适圈”,鼓励药企转型创新,加大创新力度。

风险提示

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风险,企业集采产品断供风险,药品销售量不达预期风险

邓周宇,医药生物行业首席分析师、大消费组组长、11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先后供职于国海证券、国信证券、中银国际证券。广泛覆盖:行业政策、创新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业、中药行业、互联网医疗、商业健康险研究。曾获得:金融界最佳分析师(2013)、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14)、水晶球最佳分析师(2014、2017公募组,2021)、金牛奖最佳分析师(2014)、金翼奖最佳分析师(2017、2018)、万得金牌分析师(2014、2016)、东方财富网100强分析师(2021)。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邵子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硕士,并获得工程院奖学金。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科学学士。长期积累实验室经验及项目管理经验。主要覆盖前沿医药板块,包括核酸疫苗、核酸药物、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抗体药物,同时覆盖血液制品。

周海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工程硕士。曾在中国科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作)。累计近2年生物医药板块研究经历,主要覆盖医疗器械、IVD、CRMO、新兴AIDD、生物医药上游原材料等领域。

李天成,中山大学生物工程本科,导师为哈佛前讲师,国家青年千人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导师为哥大医学院双院院士,《Biomaterials》主编。曾在国际核心期刊ACSPublication上发表论文,毕业后在美国药企工作近3年,曾就职于纳斯达克上市药企,负责药物的开发及测试。覆盖创新药&技术。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