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检】天津谋定“港产城融合”发展,能否涅槃重生?
财联社7月14日讯(研究员张玉虹记者郭松峤)在天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闭幕不久,七月初,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就召开“十项行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天津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发布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我们将着力打造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升级版,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整体发展,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刘桂平说。
此前,为具体落实“港产城融合”发展,6月1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港产城融合措施”)。港产城融合措施制定4方面共27条措施,旨在做大做强做优港口经济,构建以港促业兴城、港产城相互赋能的新格局。
“港产城融合”是什么?“港产城融合”,顾名思义,有三个核心要素——“港口”、“产业”、“城市”。按照官方说法,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即要大力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城市,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近些年,关于天津的发展舆论关注颇多。但天津始终保持“不温不火”的发展状态,鲜有对外发布“大战略”,略显“低调”。有舆论认为,是由于天津与北京毗邻,被北京的吸虹效应所挚肘;也有网友调侃,天津人认为天津以外的人都是“外地人”,排外是现象很严重。
但今年以来,天津加快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动作明显加快,半年以来,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天津谋定“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值得观察。
港:“天子渡口”是全球最大深水港,着力“智慧”“绿色”
天津寓意“天子渡口”,自古应漕运而兴。其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西倚首都北京,东临渤海,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
天津港是全球最大的人工深水港,也是中国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港口,是“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枢纽港,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强。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天津港在2022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行中列第6位,2022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排行中列第8位。
天津港着力打造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梅江会展中心科技展示区以全景式互动沙盘展示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规模和运作。
该码头位于天津北疆港区,于2021年10月在建成并投入运营,是全球首个100%使用风电、光伏等绿色电能且自产自足的‘零碳’码头;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此外,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汽车进出口口岸,天津港集团所属的3个滚装码头公司于2023年1月取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是全球首批实现全部“零碳”运营的滚装码头。
产:GDP从TOP5到跌出前十
2022年,天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311.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038.93亿元,下降0.5%;第三产业增加值9999.26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为1.7:37.0:61.3。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235元,比上年增长1.8%。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以前,中国城市GDP排名中,天津长期都稳定在第5或第6位,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顶尖一线城市以及偶尔出现在第5位的重庆市。2019年,天津GDP从18809亿元“缩水”至14104亿元,排名也从第6位急剧跌落至第10位,此后3年,更是十强不入,保持在第11位。天津的GDP为什么会大幅“缩水”?
这次“缩水”其实是天津市主动“挤水”。2018年,天津更改统计口径,对辖内各地区GDP进行调整,其中滨海新区受影响最为明显,“挤水”幅度达三分之一,2016年的万亿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潮水”退去,有分析人士认为GDP增速曾经多年蝉联全国第一的天津在接连遭遇经济失速和“挤水”的困境之后,基本上已经告别了一线城市竞争的行列,但这未尝不能看作是天津主动求变的新发展理念兴起。
早在2009年就曾有学者撰文指出,滨海新区的发展依赖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国企央企投资带动,但是这种投资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性、这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为绝对主体的产业结构造成的天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是否会在未来凸显其不利影响。
因此,天津不能一味期待依靠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方式来搞发展,天津政府应该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发展服务业,实现经济的大转型。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十三五”时期,指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发布了一系列亮眼成绩: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7400家和810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4.03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前列。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信创产业已形成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整机终端、应用软件等全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加快提质,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领跑全国,租赁跨境资产占全国8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4.4%,比“十二五”末提高7.2个百分点。同时,把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列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根据2023年5月天津市发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未来5年,天津市将建设完善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耕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等12条重点产业链,到202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2022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5402.74亿元,12条重点产业链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9%,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15.6%、9.2%、7.6%和7.2%。在链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9%、15.5%,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9个、11.5个百分点。
城:端好港口金饭碗,开发港口产业经济
天津的“港产城融合”,是发展港口经济,端好港口“金饭碗”,促进天津港港区与“津城”“滨城”城区协同融合发展。其中,“津城”重点培育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会展、海事法律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态,吸引更多国内外航运企业落户。
“滨城”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保税物流等临港物流业,壮大海洋装备、石油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粮油加工、冷冻品精深加工等临港制造业,做强航运租赁、航运交易、大宗商品贸易等临港服务业。
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东疆综合保税区为例,这个2006年设立的天津最年轻的厅级行政区,重点围绕“港口经济”设区发展,或许是港产城融合理念的典型代表“城”。
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批复》(国函[2006]81号),同意在天津港东北部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港东疆片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东疆综合保税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及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正是这个辈分低、面积小的区域,经过14年的发展,2022年贡献了税收总收入403亿元,增长11.8%,天津市全市占比超过10%,名列全市第一。
东疆港区的财政奇迹,源于多方面因素。首先,东疆是由填海造陆而成,没有拆迁和原住居民的民生压力,是一个“轻装上阵”的新政府。其次,东疆港区是中国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充分区位以及政策优势,对产业进行规划建设。
融资租赁、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是东疆的代表性产业。其中,东疆的租赁产业已发展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租赁业聚集区和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租赁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截至2023年3月,全国75%的飞机、80%的船舶、100%的海工平台是通过东疆租赁引进。租赁产业的发展不止带动了东疆的经济,也在某些领域带动科研以及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2014年3月,“海洋石油289”落户天津东港。这是中国第一艘国际登记船舶,也是中国引进的第一艘深海作业特种工程船,为深海作业的科研与相关产品制造提供了国际先进的模型样本,有人戏称这是“蛟龙号”前身。
作为“港产城融合”的缩影,东疆代表了“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天津市政府提出发展航运总部经济、高端港航服务、临港产业、海洋经济、邮轮经济等业态,构建港口全要素产业链,大幅提高城市服务港口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形成业态丰富、产业适配、要素集聚的港产城格局。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4.8%,天津市GDP同比增长5.5%,跑赢了2022年度GDP体量类似的杭州、南京、宁波,本年度天津是否能跻身十强值得期待。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港产城融合发展是重要方向。但是,目前港产城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普遍瓶颈,如港口功能单一,带动性不强;临港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产业附加值不高;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对港产支撑力不够。天津能否破解上述瓶颈,涅槃重生,更多需要的是改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