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领域改革,首府群众文化获得感大幅提升

2024-07-14 07:22:08 - 南宁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南宁市委始终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底色,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商业”深度融合,完善文旅消费促进机制,创新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成为展示南宁魅力的窗口,一项项改革措施让首府群众文化获得感大幅提升。

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加速“出圈”

今年端午假期,南宁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假日文化和旅游活动,“新中式”旅游成为热点,文旅惠民活动精彩不断,激发了文旅消费活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邕江大桥畅游阁附近水域举行“甲辰龙腾盛世中华”2024年全国龙舟大联动暨2024年南宁龙舟公开赛,现场人山人海,观众热情高涨。南宁商家突出民俗文化特色,结合粽子、古风、非遗等元素,打造消费新体验,释放假日经济新活力,为市民游客上演了一场场“文化+旅游+节庆+体育”的视觉盛宴。

“融合”是南宁文旅发展的关键词。2023年,南宁市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等,以重要赛事盛事吸引人流、聚拢人气、提振消费。

南宁市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体育进商圈、进景区活动,采用“演艺+旅游+体育+商业”的融合方式,开展精品文艺表演、非遗展演、运动赛事以及文旅商品展销等系列活动。此外,南宁市还精心打造夜游、夜娱、夜购、夜健等业态融合新空间,优化提升一站式购物、旅游演艺、体育娱乐服务,打响“中国不夜城浪漫夜南宁”品牌。2023年,南宁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5483.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24.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增长68.4%、66%。

今年以来,南宁市积极开展“文化润景”行动,进一步深化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开展文艺先锋队进商圈演出33场次,策划实施“乐购南宁”促消费活动、南宁月月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在元旦、春节、广西三月三、“五一”等节点,推出近200个文旅体商融合主题活动及惠游促销措施……一系列有效举措,创新了消费场景,优化了消费环境,激发了消费活力,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营销、季季有亮点,南宁文旅体商消费动能持续释放、热度不断攀升。据统计,今年广西三月三假期,南宁市接待游客351.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61亿元;清明假期,南宁市接待游客160.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5亿元;“五一”假期,南宁市接待游客528.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21亿元;端午假期,南宁市接待游客21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38亿元。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有力带动消费经济及南宁周边旅游发展。

多彩非遗绽放迷人风采

今年6月8日至10日,南宁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南宁青秀山风景区东门举行,其间开展了南宁老友粉制作技艺大赛、南宁酸嘢品鉴会、非遗街圩、非遗展演等活动,将文化与生活融合、时尚与传统链接,展现南宁的非遗魅力。

近年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宁市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拓展保护利用途径,提升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水平,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充分联结,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风采、勃勃生机。

打造“非遗+”特色品牌,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南宁不断丰富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非遗元素,开展非遗大集市、非遗夜间体验等活动,让群众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互动交流。重点打造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有效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持续深化双方文明互鉴,为中国和东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搭建桥梁。开展“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宣传展演;大力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常态化推出戏曲驻场演出、技术体验课等公益服务活动。

打造“非遗+”产业模式,促进业态深度融合。利用周家坡古民居建筑群空间场所,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建成集传承、体验、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展示中心。扶持南宁民谣、南宁老友粉制作技艺、南宁酸嘢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研发推出既保持传统民族特色又契合当下审美需求的非遗产品,并推动产品规模化生产,形成集研发、生产等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产业发展模式。在景区(点)开设非遗精品项目展示和体验专区,将非遗工坊、传承示范基地、传统工艺工作站等非遗基地纳入旅游线路,让人们走进多彩的非遗世界,领略城市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之美。

目前,南宁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9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84项。拥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6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94人。

南宁市着力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工作,拥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18个、广西非遗美食体验店30个,并积极推动宝贵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持续提升非遗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

志愿服务成为展示南宁文化魅力的窗口

在公益舞台上载歌载舞,在博物馆讲解历史,在历史文化街区服务游客……在南宁,活跃着这样一群文化志愿者,他们以艺术为笔,以热情为墨,展示着南宁的文化底蕴与人文魅力。

“文艺演出走基层”“学雷锋送文化”“文化志愿春风行”……这些耳熟能详的文艺志愿活动,正是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文艺志愿者忙碌身影的生动注脚。他们当中,既有在艺术领域造诣深厚的资深专家,也有怀揣梦想、钟情文艺的业余爱好者。从辅导培训到公益演出,他们将艺术才华奉献给基层群众,让文化的甘霖滋润绿城大地。

“参与每年的文化惠民演出是我的职责,希望能给南宁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精彩文化表演。”今年6月5日,广西粤剧和邕剧传承人黄俊成在排练现代红色粤剧《唐母兰馨》时说。近年来,一批优秀的舞蹈、声乐、戏曲演员加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为群众送上歌舞、小品、戏剧、戏曲等文化大餐。

南宁市国有文艺院团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常态化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从“送戏下基层”到“送戏进校园”,再到“传统戏曲、精品剧目进高校”,每年超过500场的惠民演出,如春风化雨般温暖着南宁市民的心田。

南宁市加大对志愿服务队伍的支持力度,通过特色服务项目的重点培养与扶持,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市文联精心打磨“绿城公益文学讲堂”“书法成长课堂”“邕影堂”“文艺鉴赏在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品牌,为群众开展个性化的文艺志愿服务。团市委组织“小小志愿讲解员”到南宁共青团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打卡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南宁市博物馆182名注册志愿者以专业的讲解和真诚的服务,递出了博物馆最温暖的名片。“三街两巷”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站以完善的设施和贴心的服务,让游客领略南宁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些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南宁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形象。

近年来,南宁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主动融入发展大局,走进各类文化场所,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深入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走进乡村牵手青少年儿童,播撒文化艺术的种子;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追求,结合城市特色,塑造城市新形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形成向上向善新风尚;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导向,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推动南宁城市文化繁荣,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莫岚远宾艺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