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了,我想见见老战友!

2024-08-14 02:05:38 - 观澜新闻

70年了,我想见见老战友!

兰州晚报讯8月11日,本报记者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声音略显沧桑、充满急切与期待的抗美援朝老兵。老兵名叫王殿义,来自安徽合肥,今年90岁。他在电话中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借助兰州晚报的力量,寻找70年前朝鲜战场上的战友汪成湖。

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王殿义情绪激动。他说:“在战场上,我们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如今,我越发想念我的战友,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王殿义表示,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70年,但那份战友间的牵挂未减少半分。他想知道战友现在在哪里、身体怎么样,想和老战友再叙叙情谊。

阴差阳错的电话

“你好,你是天水的王成宝(音)吗?我想打听个人。”8月11日,记者接到了一个阴差阳错的电话,打电话的是90岁的老兵王殿义,他想寻找朝鲜战场上的老战友。

“我托一个老乡帮忙寻找,他说有个叫王成宝(音)的甘肃天水人,可能认识汪成湖,就给了我联系方式。没想到我打错了,打到了记者的手机上。”王殿义说。

虽然没有找到王成宝(音),但能联系到记者,王殿义还是很高兴。他觉得通过媒体的帮助,找到战友会更快一点。

战场上结下深情厚谊

“那时的战友情,我永远不会忘记。”王殿义给记者讲述起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1953年,王殿义在上海一所军事学校学习枪械修理。1954年,王殿义来到了朝鲜,是志愿军9120部队133师399团修械所的一名修械员。王殿义和汪成湖在修械所相遇,汪成湖是修械所的副所长,比王殿义大几岁。

王殿义说:“‌修械员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弹药的检查、‌武器的维护,‌在战争中,修械员‌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的床铺上,两人简单洗漱后便精神抖擞地走向工作间。工作间里,王殿义和汪成湖熟练地拿起一把受损的步枪,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部件,眼神专注而敏锐。

“你看这枪管,磨损得厉害,得好好打磨一下。”汪成湖皱着眉头说道。王殿义凑过来,点点头:“是啊,不过咱们有办法让它重新焕发威力。”

两人默契地配合着,汪成湖动手拆卸,王殿义则递上合适的工具。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油污,但脸上却洋溢着坚定和认真。

中午时分,阳光炽热。他们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坐在门口的树荫下,津津有味地吃着简单的饭菜。

“你说咱们修好这些武器,是不是能让和平更稳固些?”王殿义一边吃一边问道。汪成湖坚定地回答:“那是肯定的,只要这些武器保持良好状态,就是对和平的保障。”

午后,他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直到夕阳西下,一天的工作才告一段落。王殿义感慨地说:“这一天虽然累,但心里踏实。”汪成湖笑着回应:“没错,咱们多修一件武器,就多一份力量。”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王殿义和汪成湖不仅修复着武器,更在共同的使命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王殿义、汪成湖分别跟随部队回国。在王殿义的印象中,汪成湖个子高,比较瘦,人很精神,年龄大概20岁,是甘肃天水人。

多年来不停寻找盼望战友重逢

70年光阴流转,王殿义心中始终有一份深深的牵挂。如今,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份对战友的思念从未磨灭。王殿义常常独自坐在窗前,念叨着战友们的名字。

这些年,王殿义从未放弃寻找当年的战友。他四处打听,通过各种渠道,只为能再见战友一面,和他叙一叙当年战场上的情谊。他渴望再次见到那熟悉的面孔,再次紧握他的手,一起重温曾经的誓言和梦想。他知道,时光或许改变了彼此的模样,但那份战友间的深情厚谊永远不会消逝。他期待着重逢的那一天,期待着再次相聚,共同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苏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