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立六中”流亡南迁始末

2024-08-14 05:34:48 - 齐鲁晚报

山东“国立六中”流亡南迁始末

山东“国立六中”流亡南迁始末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下,从平津直逼山东,山东大片国土沦丧。在这种情况下,全省各地中等学校师生开始一路流亡南迁,他们先撤到河南许昌,又迁往湖北郧阳等地,最后到达四川绵阳。学校先被命名为“国立山东中学”,后定名为“国立第六中学”

□齐鲁田

从许昌等地

流亡到四川绵阳

1938年初,山东各地的公立及私立中等学校,陆续南撤到河南许昌,不久之后,又迁往南阳赊旗镇(今社旗县)。

当时师生总数在3000人以上,主要来自山东省立高中、济南省立一中、聊城省立二中、惠民省立四中、临沂省立五中、菏泽省立六中、济南省立一师、菏泽省立乡村建设师范、临沂乡师、兖州乡师、私立齐光中学、私立东鲁中学、私立育才中学、私立齐鲁中学等三十多所中等学校。

这时,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专程来到赊旗镇进行慰问,并宣布,将山东各地会聚于此的中等学校合并成集合体,定名为“山东联合中学”,何思源任命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杨展云为该校校长,其他南迁各中等学校原校长为分校校长。虽然全省各中等学校合而为一,但为了尊重各校意愿,基本上未打乱原来学校的建制,如鲁西各校基本都集中在菏泽省立六中这一原建制之内,济南各校师生都集中在原济南省立一中的建制之内,直到进入四川之后,也大致遵循这一建制。

1938年,又有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在此情况下,山东联合中学不得不继续流亡南迁。

1938年初夏,山东联合中学迁往湖北郧阳、均县一带,其中的中学、职业中专驻郧阳,师范学校驻均县,并将校名由“山东联合中学”改为“国立湖北中学”。学校在这里上了几个月的课,时局再次紧张起来。

日军侵占上海、南京、九江之后,1938年9月直逼武汉,10月底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在此形势下,刚成立不久的“国立湖北中学”迁往四川,男性师生背负行囊徒步前行,女性师生及眷属乘船西上,历时近一个月,才到达陕西汉中,在汉中度过旧历新年之后,师生们又逶迤南行。直到1939年3月,山东各中等学校的师生,才全部到达四川绵阳,学校先被命名为“国立山东中学”,后编入战时沦陷区内迁中等学校之序列,定名为“国立第六中学”。

新成立的“国立第六中学”,因人员众多,仅教职员工就有五百余人,加之分类庞杂,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都有,四川任何一地都无如此规模的校舍来容纳这么大的学校,为此学校只有化整为零,分设在多个地方。

“国立第六中学”校本部设在绵阳,设高中部及职业部(包括化工和染织两个专业)。山东各地的高中及职业学校学生都集中在校本部,由原山东省教育厅第二科科长葛为棻任总校校长。

第一分校设在绵阳东北百余里的梓潼县,山东各地的简易师范和后期师范(均为四年制)学生均编入该校,由杨书田任校长,后又任命蔡复元为校长。1943年之后,第一分校实行独立,更名为“国立梓潼师范学校”。

第二分校设在距成都较近的德阳县,只设初中部,苏郁文任校长。

第三分校设在绵阳西郊的永兴镇,仅设初中部,以鲁西各县初中学生为主,校长为菏泽省立六中原校长田竹桥,后更换为吕寿彭。

第四分校设在距绵阳百余里的罗江县,仅设初中部,吸纳原济南省立一中为主的济南各校初中生,校长为孙维岳。

“国立六中”除校本部及四个分校各设校长外,又各设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校本部还增设体育处和军训团。校本部和四个分校都有不公开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民先组织”。

师资力量是办学的主要条件。当时“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工大多为抗日战争前山东各中等学校招聘的骨干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由于当时中等学校较少,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相应工作,所以各中等学校对师资条件要求严格,特别是南迁到四川的中学老师,由于人数众多,而“国立六中”校本部及各分校只需要三百余名教职员工,因而该校流亡到湖北时,就对多余的教职员工进行分流,专门组成了一个“战地服务团”,主要做抗日宣传工作。

“国立六中”除了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也较为齐全,因为各校南迁之时,都把图书、仪器之类尽量带往南方,如省立六中在南迁时就带去了全套的《万有文库》《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这些战时难得的图书,成为师生们的精神食粮,有效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

先后有

5000多名山东学生

在四川期间,“国立六中”虽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但校本部及各分校依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该校先后有5000多名山东流亡学生,其中高中毕业的有1700余人之中,考入大学的有1500余人,大部分考入知名大学,如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位于四川峨眉的武汉大学、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等。另有186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驻印缅远征军。此外,有一大批同学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其中就有“国立六中”一分校师范部学生贺敬之。

“国立六中”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著名光电子专家、中科院院士马祖光,中科院院士张广学,中国发光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徐叙瑢,从事运动稳定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张嗣瀛,曾任外交学院院长的章曙等。

抗战胜利后,1946年初,召开了南迁学校复员会议,“国立六中”校长葛为棻应召参加会议。由于“国立六中”是山东各地中等学校集合而成,如何制定复员方案,如何将这个大学校分解成若干个小学校,学校前途命运如何安排,教职员工及学生如何分配安置,复员经费如何筹集,在当时均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妥善解决复员问题,校长葛为棻先行返鲁,与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李泰华协商复员方案。该方案经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批准后,决定将“国立六中”迁回山东,并改为省立学校,非鲁籍师生可在四川当地就业、就学,山东籍师生及工作人员返鲁,并在济南成立“国立第六中学复员筹备处”,筹备处几经拖延,未能实施相关方案。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立六中”迁回山东的计划搁浅。1947年,“国立六中”校长葛为棻被任命为山东行政干部训练团教育长,其所担任的“国立六中”校长职务由代校长王振绪正式担任。在当时的情况下,“国立六中”只能维持残局,原来制定的复员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1948年之后,“国立六中”已很少有山东籍学生,这是因为山东籍学生在1945年已全部高中毕业,前几届毕业生也已大学毕业,仅有部分山东籍教职员工留在四川工作。

1949年12月21日,解放军进入四川绵阳,1950年3月,“国立六中”高中部与四川绵阳省立中学合并,成立川西区立绵阳中学(今绵阳南山中学),“国立六中”辛店子分校和德阳分校分别合并到当地的县立中学和师范学校。

至此,“国立六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本文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