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人创办的百年啤酒厂

2024-08-14 05:34:48 - 齐鲁晚报

山东商人创办的百年啤酒厂

山东商人创办的百年啤酒厂

炎炎夏日,清凉的啤酒、汽水是现在人们喜爱的消暑饮品之一。在20世纪初,这些产品主要由国外厂商生产,一些有见地的民族企业家为了减少利权外流、发展民族产业,投资创立了一批啤酒饮料行业的国货品牌,其中山东商人张廷阁于1915年创办的“双合盛啤酒汽水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纪习尚

“闯崴子”发财的

掖县人张廷阁

双合盛啤酒汽水厂是我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建立的啤酒厂,它的创办,离不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推动。

内部因素,源于山东商人张廷阁的传奇经历和开拓精神。

张廷阁,1875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一户普通农村家庭。十六七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本就不宽裕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如何生存下去?闯关东是当时山东等地穷苦百姓的一条无奈之路。由于掖县濒临渤海湾,人稠地少,与东北仅隔三四百里的海路,从清末开始,就有不少掖县人背井离乡,到东北、海参崴等地谋生。

1896年,张廷阁背起行囊,默念着“闯崴子,拾金子”的民谚,来到海参崴。当时的海参崴华商林立,掖县商人也有不少。落下脚之后,张廷阁结识了“双合盛”商店的掌柜、同为掖县人的郝升堂。张廷阁聪明机敏、办事灵活,又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很快得到掌柜的器重。他随后加入双合盛,并成了双合盛的早期股东和核心管理人员。在操作了几宗大型贸易后,如食盐的出口,张廷阁和他管理的双合盛积累了巨大的资本。

后来,俄罗斯远东地区局势变化,他“侨居海外,每思报效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百废待兴的祖国。1912年12月,他与焦文选作为侨崴华商代表,鉴于当时“国体革新,往来益以繁多;文明愈进,交通必求便利”,有必要率先发展现代交通,于是他发动侨崴华商,筹集资金一百三十万元,申请在北京修建双线四十华里的电车。此事后来虽然搁浅,但张廷阁投资国内市场的愿望没有改变。

所谓外部因素,是市场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夏日饮品种类不是很多,只有凉茶、酸梅汤等,特点是清凉、温润。清末,中外交流增多,西方的饮品如咖啡、啤酒、汽水等随之传入,与中国传统饮料相比,味觉更强烈、刺激,带给人们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清末民初的达官贵人、时尚青年,无不以吃冰淇淋、饮冰镇啤酒、汽水为摩登行为,不过,由于当时中国制造业落后,啤酒、汽水或者从国外原装进口,或者由外商,如俄资谷罗里亚啤酒厂(位于哈尔滨)、英德两国的日耳曼啤酒公司(位于青岛)等在国内制造。饮料行业的技术不算复杂,市场又很广阔,民族企业不应该缺席。事实上,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商人吴次伯就在苏州开办了瑞记汽水厂,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人们默默期待着啤酒、汽水等民族品牌的出现。

1914年,张廷阁由哈尔滨来到北京,他参观了山东老乡朱东海前一年刚刚开办的玉泉山啤酒汽水厂。张廷阁发现,这家厂虽然名为啤酒汽水厂,实际上只能生产技术相对简单的汽水,不能生产真正的啤酒。当时欧战正酣,德国等地的啤酒一时无法运入中国,他设想,如果能在中国生产啤酒,必能弥补这个市场空白。

商业眼光敏锐的张廷阁立即决定,在北京投资设厂,生产紧缺的啤酒、汽水等饮料。为了快速投放市场,他收购了一家由瑞士人开办的饮料厂,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双合盛啤酒汽水制造厂。

起点超高的

五星品牌

双合盛的厂址,在北京广安门外南观音寺十一号,京张铁路广安门车站旁,“总面积1.4万余平方米,共有生产用房612间,除总厂外,还有西、南两个分厂”,规模在当时来说是不小的。张廷阁为此投入了巨资,开始时的资本达20万元,1937年又增资37万元,总资本达到了57万元。

设施、资金齐备,只欠“技术”。当时,啤酒酿造技艺主要掌握在西方技术人员手中,为此张廷阁以高薪加每箱啤酒提成的优厚待遇,聘请奥匈帝国专家尧西夫·嘎拉(后入捷克国籍)担任双合盛啤酒汽水制造厂的首席酿造师。此人也不负众望,参与厂房修造、机器安装,以及酿酒全过程的把控等,双合盛很快生产出第一批啤酒、汽水。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等国家是战胜国,而奥匈帝国是战败国,不久后,中国应英国等国家的要求,开始遣返敌国侨民。原属奥匈帝国籍的尧西夫·嘎拉也在被遣返回国之列。当时,嘎拉患病,正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治疗,收到京师警察厅的驱逐令后,即委托其妻子到双合盛厂报告。当时,双合盛的生产刚起步,主要技术人员离任,必将阻碍生产。于是厂方具文向京师总商会申请免于遣返:“该侨自本厂开办即充技师,向无副手,一切制造皆伊负责。一经回国,本厂势将辍业。”

这从侧面说明了这位工程师对双合盛生产的重要,由于配方保密,双合盛啤酒的配方一直掌握在尧西夫·嘎拉手中,他对外秘而不宣。据说张亭阁曾派自己的侄子“偷艺”,不料被尧西夫·嘎拉察觉,没有达到目的。直到1936年前后尧西夫·嘎拉回国时,才将啤酒配料表交给了双合盛。双合盛也没有亏待这位曾经的技术总监,依然向其支付提成。

社会关注的

明星民族企业

双合盛生产的啤酒和汽水,瓶身上贴的是“五星”商标:墨蓝的圆圈内,中央和四周均匀排列着五颗金色的五星。其实,五星牌并非双合盛所创,而是所收购瑞士厂的旧品牌,张廷阁等人觉得这个名字简单好记、朗朗上口,所以沿用下来。

双合盛由民族资本创建,设施却丝毫不输外资啤酒厂。院落长墙环绕,内有三层楼两座;工厂临近铁路车站,货物运输方便,院中还铺设着轻便铁轨,可推行铁斗车,运输煤炭、冰块、啤酒等。除了常规的造酒设备,还自备发电机,并设有附属制瓶厂,每日可自制玻璃酒瓶万余。

作为民族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双合盛备受社会关注。当时北京的媒体经常前往采访。1920年3月,《劝业丛报》来到该厂,账房邹日曜、王训濬两位管理人员带领记者参观了生产车间,详细介绍了五星啤酒的销售情况,并表示,该厂夏季兼制五星牌汽水,供应北京市场。

两年多后的1922年5月,《晨报》又探访了双合盛,在“实业调查”栏目刊登了《双合盛啤酒制造厂》。《晨报》的报道称,制造工人有六七十名,生产旺季时更多。主要有三种原料,水取自于用细沙过滤的井水(五星啤酒当时的广告宣称使用玉泉山泉水,应指玉泉山水系之水),啤酒花自美国进口,大麦来自河北的徐水和宣化等地。生产过程分为三步,一是制备麦芽,采用地板式发芽法,先将清洗过的大麦浸泡在长方形木槽内,之后将浸透的大麦置于四周开通风管的砖室内,定期翻搅,待其发芽;二是糖化,将在三层干燥室烘干的麦芽粉碎,加水混合均匀,加热至沸腾并过滤;三是发酵,麦芽冷却后,加入酵母,在地窖的发酵槽内发酵,待麦酒成熟后再行加热,杀灭微生物。

由于设施完备、资本充足、技术得当,双合盛生产的五星牌啤酒产销量快速增加。1932年时,厂内已有制酒机器两部,旺季时工人达到200人,每日出酒450箱(每箱大瓶4打48瓶,小瓶6打72瓶)。销售至天津、济南、青岛、烟台,长江流域的汉口、上海,以及东北的沈阳、哈尔滨等城市,还远销至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年销量最高时曾达十余万箱。

双合盛的收益也不错,开始时,国民政府对使用机器制造洋货的民族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每百元只抽税五元,后来增至二十元。双合盛作为利税大户,财政部门在厂内专门设立了办事处,派出专员办理税收事宜。产销步入正轨的双合盛也积极回馈社会,1931年曾捐资2000元,助修北京南郊白石桥、铁匠营等处的土路。

鲁迅先生

曾喝过五星啤酒

说五星啤酒是当时的明星产品,恐怕不为过。1932年出版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称赞五星啤酒质优价廉:“北平双合盛之五星啤酒,为中国唯一之优良酒品。性质滋味,与外来德国啤酒殊少差异,且定价较廉。”1946年的《北方经济旬刊》对五星啤酒同样评价很高:“在全国各省略会吃酒的人们,大约没有不知道双合盛酿造的五星啤酒。这啤酒曾有过光辉的历史,因其质味之精良,终于造成超越的地位,真可谓闻名遐迩。”

当时很多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也曾提到过这个品牌,如老舍先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写到,老张和孙八等人在九和居宴请军官龙树古,喝的正是五星啤酒。小说中说:“龙树古‘喝了三瓶五星啤酒,酒灌下去,他开始和大众很亲热地谈话’。”

鲁迅先生也曾喝过五星啤酒。周作人曾在《鲁迅的故家》中提到:“鲁迅酒量不大,可是喜欢喝几杯,特别有朋友对谈的时候。”

1912年—1919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这里离双合盛啤酒厂不远,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据周作人回忆,鲁迅心情好时,也会“从有名的广和居饭馆叫两样蹩脚菜:炸丸子与酸辣汤,打开一瓶双合盛的五星啤酒来喝。”鲁迅的确是偏爱啤酒的,《鲁迅日记》可以证明:“夜柔石、广湘来,雪峰及侍桁来,同出街饮啤酒。”“(买)啤酒一打,二元九角。”“在寓煮一鸡,招三弟饮啤酒。”不知道其中哪一次喝的是五星啤酒?

山东商人张亭阁创办的双合盛啤酒汽水厂,以及五星品牌经历了风风雨雨,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如今,它已搬迁到北京市怀柔区,以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的新名称继续生产经营。双合盛牌、五星牌的啤酒,仍在延续着人们的味觉记忆。

(本文作者为山东即墨人,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