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京:看不完的世界,写不完的故事

2024-08-14 06:17:34 - 中国妇女报

杜京:看不完的世界,写不完的故事

杜京:看不完的世界,写不完的故事

杜京:看不完的世界,写不完的故事

杜京:看不完的世界,写不完的故事

    人物简介

    杜京,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四度荣获中国新闻奖及数十项国内外新闻奖项,所拍摄的图片曾荣获中国摄影新闻奖。两度荣获“波兰共和国杰出贡献勋章”“波兰共和国军官十字勋章”。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欧洲的心脏,可曾知晓维斯瓦河流过的那片土地所承载的文明与风光?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提及波兰,心中也许只有或浪漫或神秘的模糊印象。而对于记者、作家杜京而言,这里早已成为她无数次踏足流连、用笔温柔描摹过的地方。

    凭借《我,文化 波兰》《琥珀色的格但斯克》《四季波兰》等多部书写波兰文化的著作,杜京于2018年获得了本尼·梅里托(Bene Merito)波兰共和国“杰出贡献勋章” ——这是波兰外交部长授予波兰和外国公民的特别勋章,以表彰他们促进波兰与各国之间友谊作出的重要贡献。 

    今年夏天,这个远方的国度再一次为杜京的文学贡献送来赞誉。6月23日,波兰总统杜达亲自授予杜京女士“波兰共和国军官十字勋章”,表彰她向中国读者介绍波兰,为增进波中友谊作出的突出贡献。

    作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记者和作家,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时,杜京表现得很平静。或许,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书写不同文化的闪光点、书写这个斑斓动人的世界,已经成了她的习惯与本能。谈起对文字钟情、与波兰结缘的故事,杜京娓娓道来——

    三个改变世界的波兰人,吸引我走近波兰

    说起欧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时尚之都巴黎、永恒之城罗马,波兰这个国家的存在感似乎不太强。我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那时候部队大院里有叫作“华沙”的轿车,父亲告诉我,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波兰,波兰的首都就是华沙。而我的母亲喜欢音乐,家里有一台留声机,她经常买回喜欢的唱片与我一起听,我听得格外入神的,便是肖邦的乐曲。这可能就是我儿时对波兰的朦胧印象。

    2006年,我作为新闻代表团团长与其他媒体的几位记者一行踏上了波兰的国土。数日寻访中,三个改变世界的波兰人令我对波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音乐家肖邦虽已经离开我们200多年,但他的音乐永远跨越时空,与世界共鸣;而居里夫人更令我钦佩,她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元素镭和钋,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这个人口仅3800多万的国家,其文化的创造力、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超乎我的想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与人的交往如此,不同国家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于是,我开始研究、书写波兰的历史、政治、文化。这些年来,我采访过波兰的前总统、总理、教育部长,与波兰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界的人士畅聊,也对话过波兰的厨师、手工艺者和普通百姓。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真诚、善于学习的品质,也一次次被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自己民族与国家的热爱所感染。在走访波兰三次后,我的第一本书《我,文化 波兰》便写就出版,与波兰的缘分也一直延续至今。

    今年6月初,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给我发来消息,询问我6月23日是否在京,邀请我参加活动。由于2018年已经获得过一次勋章,我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再次获得荣誉,并由波兰总统亲自授勋。这也让我更加感受到,波兰对于文化创造者、传播者一贯的尊敬。当天,我穿着一身中国红领受了勋章。能够通过自己的书写,为中波两国文化交流做一些事情,我一直乐在其中。

    是记者亦是作家,在书房也在路上

    虽然对波兰情有独钟,但波兰并非我写作生涯里的全部风景。我对写作的热爱,或许在幼年时就埋下了种子。我父亲爱看书爱写作,他主张我们多读报纸,认为读报不仅可以认字,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当时我常看家里订的《参考消息》,那时懵懵懂懂,在新闻里看到古怪的外国地名,就会刨根问底,喊爸爸给我讲。我对这些陌生的、遥远的地方充满好奇,梦想自己能做一只鸟,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每一片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

    长大后,我很幸运地走上了儿时渴盼的道路。1982年,我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1986年,我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从那时起,我在《云南日报》做过文艺部的记者、编辑,担任过驻北京记者站站长,也在《北京日报》担任过时政部的主任,从未离开过一线记者这个岗位。

    现在回头看,做新闻记者和散文作家,对我而言是相辅相成、互有补益的,都是用文字去表达思想和心情。在采写时政新闻的时候,我不喜欢刻板的、干巴巴的写作方式,总想用更美的语言、更有温度的细节给稿件增添一些鲜活的色彩。常常在发完篇幅有限的时政报道后我还不过瘾,就会再用散文或报告文学的方式,写出新闻事件背后更多的故事。散文写作的功底,让我的新闻表达更加生动。

    而几十年的新闻记者生涯,让我得以见证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时刻,得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这给我的散文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训练了我敏锐的洞察能力。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家更关注的可能是奥运健儿的激烈角逐,但我对领奖台上大家手捧的红色花束产生了兴趣,迅速联系采访,得知这种中国红月季来自云南,是真正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花朵,配花与配叶也极有讲究。事后我从奥委会秘书长那里得知,当时全国21600多名记者聚集北京,只有我关注到了那束花。我还顺着这个思路,关注了世界各国国花背后的故事,出版了《跨越国界的芬芳》一书。

    是记者,也是作家,我很感谢这两重角色一直到现在都不断拓展着我人生的宽度,也让“一半时间在书房,一半时间在路上”成为我生活与创作的常态。这些年来,我几乎走遍了所有小时候在报纸上看到过的国家与地区。无论因为工作还是旅行,只要有“走出去”的体验,我就一定会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很少看电视,只要坐进书房,拿起书本和笔,脑子里就浮现出看不尽的世界,写不完的故事……

    我关注成功女性,也关注平凡女性

    无论是在波兰还是国内,我在采访、书写人物时,总是格外关注女性的故事和命运。这可能与我自己作为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独特体验有关系。

    虽然我们生在男女平等的时代,但由于女性承担着生育角色,要同时兼顾自己的职业和家庭,就要付出更多精力。我也不例外,我爱人是一名军人,儿子小的时候他几乎都在外地。有时候与采访对象约定的时间在晚上,孩子总是哭闹着不让我离开。记得有一次我回家,孩子眼泪汪汪地请求以后跟着我一起去采访,保证不会打扰我的工作,我当时觉得很心疼很难过。当然,我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职业上的追求,白天要开会、采访、画版,下班后要照顾孩子,只能等孩子入睡后再加班写文章。到现在,深夜写作依然是我改不掉的习惯。

    所以,当我在采访中遇到各个领域的成功女性时,总是能够深深地理解她们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艰辛。我所钦佩的居里夫人,她在承受失去丈夫的悲痛之时,依然孜孜以求,提炼出纯净的镭;我采访过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葛兰,她始终用热情洋溢的声音将重要新闻传递至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并在丈夫夏青重病时几乎承包了所有家务;还有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以及我前不久写的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芭蕾舞艺术家、我30多年的挚友冯英,她们对事业与梦想的执着,她们经历的困境与坎坷,都很值得书写……

    我还始终关注那些平凡女性的生命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做记者开始,我就采访了许多普通的农村女性、工厂女工、乡村女教师、非遗女传承人、女军人、军属等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添砖加瓦的人。她们很多人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生活也不乏坎坷,但她们坚忍的意志感动着我,我感到我有责任记录她们的奋斗与贡献。通过书写她们的故事,我也想向读者传达,女性不能将命运依靠在他人身上,最重要的就是自立自强。

    时光匆匆,从业40余年来,新闻行业特别是传统媒体,与我刚入行的时候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人也对我说,纸媒的黄金时代过去了,让我不要再那么累,应该休息休息了。但我却认为,社会在变迁,可文字的生命力是不会变的,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将属于每个时代的故事和光芒记录下来,传递下去。未来,我的写作计划还有很多,关于波兰的文集应该会继续出版,我还想将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拍摄到的妇女儿童照片集结成一本画册出版,向读者分享中国女记者镜头中不同国家的女性和儿童。 

    “思想和写作,始终是一个人行进的原动力。”这是我今年6月在领受勋章后发表的感想,也是我从“爬格子”生涯开始的第一天起,就已经笃定的使命——我不能停下手中的笔,我没有理由停下手中的笔,只因要用热爱与真情,写出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

原标题:杜京:看不完的世界,写不完的故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