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摘】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2024-08-14 07:00:48 - 媒体滚动

转自:南湖晚报

【新书摘】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新书摘】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N苗子兮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文津奖获奖作家、北大历史系才女苗子兮的前一本书《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所选壁画横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明代的千年岁月。

“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作者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在这部历史中,发言诉说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那些色彩、线条和凹凸起伏,那些生动气韵和传神阿堵,与读者一起“读懂壁画深处的中国”。

消失的母爱:

北魏宫廷的制度魅影

丧母之痛,曾经被一代代北魏皇帝所暗自吞咽。

第一个罹其苦痛的是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拓跋嗣。道武帝欲以拓跋嗣承继大统,却先将其母刘氏赐死,并且,道武帝援引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旧例向拓跋嗣解释自己的行为:“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但“长久之计”的理智无法弥补失去母亲的痛楚,拓跋嗣“哀不自止,日夜号泣”,道武帝为此盛怒,要把拓跋嗣召来加以斥责。拓跋嗣害怕雷霆之下或有不测,于是奔逃于外。

拓跋嗣的出奔,使道武帝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儿子拓跋绍身上。同样,他打算在把王朝交给拓跋绍前,杀掉他的母亲。当道武帝将贺氏幽于宫中,将行屠戮时,却因先前的夫妻恩爱而一时犹豫不决。贺氏密遣人告知儿子拓跋绍,让他速来拯救。救母心切的拓跋绍不惜铤而走险,召集帐下及宦者数人,闯入宫禁,杀死了道武帝。

夫杀妻,子弑父,北魏宫廷上演了人伦悲剧。那么,始作俑者的道武帝为何非要违背人伦之情,立其子而杀其母,其所谓的“长久之计”又是什么呢?

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在此之前,拓跋氏王统已经以代国的名义延续了数代。不过,所谓代国并不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充其量是一个部落联盟。“婿随妻归……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因此,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着相当的话语权,“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知”。然而,当拓跋珪羽翼业已丰满时,扶持他成长的母亲和母家部落却成了一道隐形的羁绊。从中,聪慧过人的拓跋珪也参悟到代国数世纷争的症结所在:母亲可以依仗自家强大的部落力量将自己扶上王位,同理,其他部落也可以如此左右王权。部落一日不除,国家将无宁日。于是,离散部落成为拓跋珪的既定方针。

当然,这个过程是以铁与火推进的。拓跋珪发起了一系列的部落战争,以雷霆之势打击和拆散古老的部落组织,使原来的部落民成为由国家统治的编户之民,并令其定居耕作和接受役使,“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由此推动部落联盟向皇权国家转变。

拓跋珪的这一系列举措,或许是令母亲贺氏不安的,因为贺氏的母家贺兰部亦为拓跋珪刀锋所指。登国四年(389)二月,拓跋珪讨伐叱突邻部,舅舅贺讷有唇亡齿寒之忧,于是率诸部援助叱突邻部,而被拓跋珪击溃,贺讷西遁。登国五年(390)四月,拓跋珪又与慕容垂之子慕容驎讨伐贺兰部等诸部落,大破之。尽管到了六月,当铁弗部的刘卫辰遣子直力鞮围困贺兰部时,拓跋珪又引兵救出了贺讷,但拓跋珪打击母家部落的行为,想必会令母亲大为光火。

……

宫中,贺氏因少子的生离而悲泣成疾,并于皇始元年(396)六月撒手人寰。但令我们惊讶的是,拓跋珪似乎并未在丧母之痛中淹留多久,七月,他开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于是改元”。或许,在他看来,母亲的死,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消亡,而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属于帝制皇权的新王朝,将突破部落联盟的旧躯壳,喷薄而出,这个王朝就是北魏。

母亲,还是帝国,拓跋珪毅然选择了后者。

时间又过去了十三年,到了天赐六年(409),这时候的北魏已是一个泱泱大国,称雄北方了。拓跋珪三十九岁,虽然尚未进入老年,但由于服用寒食散,身体大不如前,他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

去年,他有了长孙拓跋焘,这个孩子的出生让他喜不自禁,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深深的忧患:如何让北魏的王统能够子子孙孙顺利延续下去,并防止如代国时那般的兄弟相争呢?

说起兄弟,他立刻想到了卫王拓跋仪,据李凭先生考证,拓跋仪和拓跋觚一样,都是贺氏所生,即皆为拓跋珪的同母异父兄弟。拓跋仪“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并且学博今古,以至于名士许谦赞叹其“有大才不世之略”。而这必然遭到拓跋珪的忌惮,于是,就在天赐六年,因天文多变,占卜者称“当有逆臣伏尸流血”,拓跋珪以此为由,将拓跋仪赐死。

然而,这并不能让拓跋珪完全放心。

拓跋珪有十个儿子,且王子们的母亲多出自旧部落,尽管经过离散,部落势力大不如前,但一旦某位王子即位,他的母家部落仍然可对其施加影响,甚至借此重整旗鼓,那么,拓跋珪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就毁于一旦了。

经历过亡国之痛的拓跋珪誓死也要保住自己半生打下的基业,为此,他再度痛下杀手。

他先杀死出身独孤部的刘氏,将以刘氏之子拓跋嗣继统。怎奈拓跋嗣沉溺于丧母之悲,以致出奔。拓跋珪只得再杀出身贺兰部的贺氏,没想到却命丧拓跋绍之手。

拓跋珪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为应对国初局面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将成为一种制度、一个诅咒,在北魏宫中游荡,达一百多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