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丨七旬老太轻松“耕种”6亩地的背后

2024-08-14 07:34:06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新闻网

记者走基层丨七旬老太轻松“耕种”6亩地的背后

7月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讲述了这样一个实例:河北一位74岁的农村老太,家里有6亩地,所有环节都是请人帮着种,搞托管服务,一年下来,托管比出租一亩地多赚200元钱。韩俊用这个实例说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是多元的,小农户也可以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

此实例瞬间激起社会各界浓厚的兴趣:这位老太太是谁?她具体是怎样种好6亩地的?小农户如何跟上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增收?

7月25日,记者找到了韩俊提到的这位老人——河北省宁晋县河渠镇褚家庄村村民史胜彩,探访她“一个人‘耕种’6亩地”背后的故事。

褚家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工笔画之乡,史胜彩家斜对门就是工笔画文化大院。褚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志通介绍,该村有4000多口人,人均不到一亩地,因为工笔画产业发展比较好,部分农户选择把土地流转了出去。

身穿素花短袖衫的史胜彩风风火火,看起来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家总共有6亩地,儿女们除了老三在县城上班以外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儿去世后,一直是我一个人在家种地。”史胜彩跟记者说起种地的事便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种地可真省心,需要干什么活儿打个招呼就行,我啥活儿也不用干就把地种了。”

“一年下来春种秋收,具体怎么操作呢?”记者问。

“请乡亲们帮忙呗。他们都有分工,到时候找他们就行了。”史胜彩说。

一番细聊之后,记者了解到,史胜彩所说的“乡亲们”是指各式各样的专业人员或服务队伍。

比如每到播种季节,史胜彩就找村里的种田老把式赵进强。赵进强自己购买了现代化的播种机、旋耕机,为村里和周边村的农民翻地、播种,已经干了20来年。

需要打药时,史胜彩就找文轩农业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赵京义,对方有植保无人机。“现在都用‘小飞机’,飞一圈一会儿就喷完了。”赵京义说。

等到了收获季节,跨区作业的农机就来了。“在村道上朝着机手一招呼就行,我这6亩地一会儿就收完了。”史胜彩说。

每个环节都请人,成本肯定要升高,全年算下来怎么比把地租出去还赚钱?

“一亩地多赚200元钱是指平常年景。从去年夏播到今年麦收这两季,我其实挣得更多。”史胜彩一笔一笔跟记者算起这两季的收支账:浇地一亩每次30元、打药一亩每次25元……从购买种子、化肥到购买服务,这两季算下来每亩支出1200多元;玉米、小麦双双大丰收,每亩售粮毛收入超2800元,除去支出净剩近1600元,再加上国家给的每亩约100元补贴,总算下来,比流转土地拿每亩1100元租金多出近600元。

“没事儿就愿意去地里转转,只要有条件我就要一直种下去。”史胜彩说,当天她还去自家那6亩地看过,雨后的玉米挺直了腰杆,长得跟她一般高了,绿油油的格外喜人。“今年的收成应该错不了。”史胜彩高兴地说。

“我们村像史胜彩这样愿意自己种地的农户不在少数。”赵志通说,现在种地太方便了,除了收割靠外来机械,其他环节包括播种、施肥、浇地、打药等,本村都有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服务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提供专业化服务,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升级,价钱也公道。

宁晋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北省第一产粮大县,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90万吨以上。近年来,该县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推广垄上行“四位一体”等3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广泛开展农业机械化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统防统治等服务,因地制宜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带来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改变了种植模式。我县的智能农机制造产业集群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宁晋县委书记王涛表示,宁晋将不断推进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继续推广政府补贴的粮食保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河北日报记者王永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