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全会《决定》名词丨什么是预期管理?

2024-08-14 08:00:01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编者按

为了深化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有关名词的理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微推出专栏《读懂全会<决定>名词》,结合《决定》配套辅导读本,邀请中央党校各领域学者及专家,对这些名词进行深入阐释,供大家学习参考。

预期管理

名词解释

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指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解读、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预见和理解,以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预期管理对于稳定市场、提高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的预期管理,可以引导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减少市场波动,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选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决定》原文出处

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

专家解读

蔡之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读懂全会《决定》名词丨什么是预期管理?

如何理解“预期管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预期管理是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解读、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方式,对整个社会预期进行有效引导和回应,确保政策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全过程。在经济学中,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基于过去的经验、现有的信息和正常的逻辑推理,对某一经济指标或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主观判断。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经济实践都已证明,预期是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治理效果的重要变量,预期管理也由此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被赋予了重要地位。

从必要性看,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预期管理,既能最大程度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正面作用,又可以最大化降低宏观调控政策的负面影响,是确保宏观经济治理顺利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前提。一方面,预期管理能够回应正面的社会预期并实现政策取向与社会预期的同频共振,形成宏观经济治理的合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预期管理会为负面社会预期的消化提供缓冲期。任何类型宏观政策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预期管理通过提前和公开沟通,有助于相关经济主体提前谋划和有效应对宏观政策的负面冲击从而尽可能降低宏观调控的负面效果。

从挑战性看,在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中,想要做好预期管理也面临较多挑战。一是把握预期的准度。即使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判断也不相同,如何准确把握多数经济主体的共同预期,是确保预期管理效果的根本前提。二是回应预期的速度。社会预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及时回应社会预期最为关切的难题,其最终效果可能就难以保障。三是应对预期的力度。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与社会预期的匹配程度,既是预期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也是决定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

从有效性看,确保预期管理的效果应从政策制定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同时着手。一方面,宏观政策的制定要追求透明性,尽可能减少由市场主体与决策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误差。只有通过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及时发布各类统计数据和政策信息,帮助经营主体迅速准确把握政策意图和政策运行情况,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稳定和清晰的预期。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的协调要追求一致性,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冲击和扰乱社会预期。由于宏观调控同时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政策会对社会预期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这些宏观政策不能保持一致而是各行其是,整个社会预期就会呈现无序演变的特征,将严重影响预期管理的效果。可见,实现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是确保预期管理效果的根本前提。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学习时报社出品

策划:何忠国

监制:李 莹

责编:李军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