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应城:现代农业“新”中有“数”

2024-08-14 15:21:50 - 中国经济新闻网

湖北应城:现代农业“新”中有“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魏昊星

■冯璇孙缙王璇

三分种、七分管。“夏管”时节,在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上河村祥丰家庭农场里,水稻叶片舒展,一派绿意盎然。农场里的试验田被整齐地划分为若干个小块,每一块都标注着试验编号,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一次性施肥的减肥效果正在这里测试。

农场法人代表李红斌介绍称,水稻侧深施肥是化肥减量增效的一项新技术,通过给插秧机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可以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边土壤中。“这项技术可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调整施肥量,化肥使用总量减少了20%,环境污染小,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也明显提高。”李红斌说。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装备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向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方向转型升级。

走进应城市番茄公社数字农场的无土栽培大棚,温度传感器、自动光照灯、伸缩式遮阳膜、智能滴灌系统等设施农业装备一应俱全。“这些智能设备能够实时采集环境信息,自动调节大棚内的温、光、水、气、肥,保障农作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湖北番茄公社数字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祖清说。

大棚里每株番茄苗的根基上,都插着一根形似注射器的滴箭,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系统会自动配比营养液,通过滴箭“输液”。同时,使用椰糠代替土壤作为栽培植株的基质,透气性更好,作物更容易扎根、吸收养分。“这个3000平方米的大棚番茄年产量最高可达30吨。”陈祖清告诉记者。

番茄公社不仅是数字农业的“试验田”,也是技术应用的中转站。其研发的“土壤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安装传感器的CT测土车,能够准确测出土壤的健康状况,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该技术已为周边地区100万亩水稻田进行了体检,成功绘制出了数字土壤地图。

农业现代化需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精细化。近年来,应城市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步入“快车道”,农业生产效率屡创新高。

在田店镇畅马村,远远望去,翠绿稻田里未见人劳作,两台无人机正对3000多亩稻田喷洒防虫药。“育秧用育秧机,平整有旋耕机,插秧用插秧机,施肥撒药用无人机,收割是收割机和拖拉机,全程都是机械化。”湖北省应城市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说。

在农机的助力下,水生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天可机插秧400亩,较以前相比,每亩糯稻产量增加100—200斤。2023年,该合作社仅糯稻年产量达350万斤,创产值600万元。

截至目前,应城市通过送农机下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推广农机新技术等方式,共培育3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6%。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cet.com.cn】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