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丨彭卫国:五个角色十件事儿

2024-08-14 16:41:00 - 澎湃新闻

上海书展走过20年,多位“资深”亲历者受邀,他们或从策展、组织的角度,或从书展的变迁,或从与读者的互动等角度,回忆美好岁月,更好砥砺前行。本文转载自“上海书展”微信公众号。

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丨彭卫国:五个角色十件事儿

我与上海书展的故事|五个角色十件事儿—— 一个出版老兵的书展缘

■彭卫国(世纪出版集团 副总裁)

上海书展走过了二十年的路程,一张蓝图,接续努力,终成上海的文化品牌。从第一届开始,我便与书展结缘,二十年不离不弃。二十一年中,我“出演”了五个角色,做了不大不小的十件事儿。

第一个角色:世纪出版馆“执行馆长”

2004年到2008年,我担任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世纪出版集团把参加书展的任务交给了上海图书公司。集团对上海书展非常重视,总裁陈昕同志每次都要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书展的有关工作。集团分管副总裁郁椿德同志亲自担任工作组组长,我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书展的相关工作。

五年中,上海图书公司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出色完成了集团交给的任务,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确定世纪馆的基本格局。2004年第一届书展时由于对书展的定位理解不到位,世纪馆的格局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展示,按社设展台,主要通过图片、图书展示出版成果;一部分做销售,用500平方米左右的区域集中销售集团版图书。基本色彩为绿色。从2005年第二届书展开始,我们明白了书展的定位,将展售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活动区兼精品展示区、推荐书集中销售区、各社销售区。基本色彩为红色。同时,展场布置请专业公司设计,结构合理、气势宏伟。主设计师童文浩先生非常专业而且敬业,每一块展板、每个书架都反复琢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我们因书展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件事,不断改进读者服务。读者大包小包买书的热情,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提升读者服务的水平。2005年,我们给购书的读者免费发放拎手,减缓塑料袋勒手的痛苦,我们戏称为“爱心拎手”。2006年,我们提供送书上门服务。2007年,我们把快递公司引进会场,提供免费快递送书。

第三件事,精心组织促销品种。书展上有两种书是读者最喜欢的,一是刚上市的新书,市面上还没有,读者有尝新的满足感;二是出版社有少量库存,但市场上已经脱销相当一段时间的书,这类书可以满足读者捡漏补缺的获得感。2005上海书展开展前,我带领采购团队一家社一家社跑,挖库底,搜货源,组织了几十个品种,以略低于新书的销售折扣以飨读者,受到读者的欢迎。为了防止搞成特价书甩卖,我们规定每家社每天只能最多供应三个品种,这也成为书展的一个规矩。

第二个角色:书展办公室“销售主管’

2005年,书展组委会秘书长顾行伟同志让我参与书展的管理工作,一直到2008年,我便成为局书展办公室的编外成员,职务是销售主管。同沈伟、忻愈、孟政、吴军、刘捷、支绍和等市新闻出版局的同志成为编外“同事”。在这个岗位上,做一件事:书展现场销售管理。包括制订销售规则、统计销售数据、提出服务要求、维持销售秩序。书展前召开几次会议,落实局领导要求,开幕后每天三次陪顾行伟同志巡查现场,每天书展闭馆作好销售统计工作。

第三个角色:参展商之展台“台长”

2008上海书展前夕,我奉命担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党委记,一直到2012上海书展前夕。在社长任上,高度重视上海书展,积极组织参加上海书展。每年书展都亲自挂帅、一线指挥。做的第一件值得说说的事情就是在书展上预售《辞海》第六版。2009上海书展,恰逢第六版《辞海》出版的节点,由于要到九月份才正式出版,书展上,我们拿了快样书进行预售。为此我们制订了预售办法,组织了精干的队伍,经过七天的努力,定价1080元的《辞海》预售了八十套,极大地鼓舞了全社发行好第六版《辞海》的信心。做的第二事是制订书展签售活动规则。上海书展的火爆使编辑在组织活动参与书展的积极性高涨,各编辑室上报活动的数量急增。活动数量上去了,质量如何保证?没有质量的活动既耗费人力物力,又达不到效果。我专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讨论,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做活动的书必须内容质量上乘,二是要达到至少200册(套)的销售量。规则一出,活动的数量减少,但质量基本有了保证。因为只负责一个社的展台,被戏称为“台长”。

第四个角色:参展商之世纪馆报刊展区“区长”

2012年7月,我到世纪出版集团担任副总裁,分管报刊等工作。2013年、2014年两届书展,我的具体工作是负责世纪馆的报刊展区。报刊板块参与上海书展经历一些变化,开始由市期刊协会组织全市各主要报刊参展,由于报刊的特点,参展单位积极性不太高展位布置也比较简陋,一直是书展办公室的一块心病。后来就干脆不组织参展了。世纪集团有七十多种报刊,又有《故事会》《理则周刊》《咬文嚼字》《上海商报》几个独立单位,集团也比较重视这个板块,在世纪馆专门设立报刊展区。我和报刊业务部的吴申、蔡桔良等同志主要做了一件事:提升参展形象。我们在展区布置了一面报刊墙,把七十多种报刊的封面通过艺术设计布置贴在墙上,阵容可观,视觉效果甚好。同时应用扫二维码进行征订,一改以往摆摊卖刊的形象,打造一个书展的亮点。

第五个角色: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主任

2015年2月,我调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因分管上海书展的工作,就有了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的头衔,具体组织协调上海书展的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举办,上海书展已经形成品牌,办展工作也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机制和运行模式,团队也已是经验丰富的“老队伍”了。因此,我的任务就是在徐炯局长的领导下守正出新。四年下来,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推动举办实体书店高峰论坛。2012年上海出台扶持实体书店的相关政策,2016年中央十六部委发文支持实体书店。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利用上海书展这个平台,连续四年举办“实体书店高峰论坛”,具体由上海新华书店承办。这个论坛得到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在业界也广受好评。原总局领导阎晓宏、周慧琳,印刷发行司领导王岩镔、刘晓凯都到会发表讲话。论坛的举办,增加了上海书展服务行业的功能,提升了书展在业界的影响。

第二件事,扩展书展分会场。2014年,市领导就对上海书展开办分会场提出了要求。经过努力,2018年我们的分会场扩展到100个,品牌书店、区图书馆、市民文化中心等阅读场所加入到分会场中来,营造了书香满城的氛围,凸显了上海书展作为全民阅读平台的辐射效应。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同志在2018上海书展期间还专门视察了思南书局、光的空间两个分会场。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副会长兼秘书长汪耀华同志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第三件事,特色展馆的打造。作为面向读者的书展,展品的细化、展馆的创新,是保持书展生命力的根本所在。2017年,上海新华连锁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馆打造了社科精品馆,在百道网的大数据支持下,精选关注度高、评价好的社科精品5000余种,按读者阅读习惯分类陈列,取得较好的销售效果。2018年进一步做了深化,有望成为长期精耕细作的园地。2018上海书展,又打造了国学馆和国际馆。国学馆由上海图书公司具体操办,开展之前,我和书展办的同志们多次到上图公司,一起策划一起研究。开展之后,现场活动深受欢迎,同时举办的“国学七堂课”更是受到读者追捧。国际馆由上海外文图书公司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联手打造,统一设计,展区整体感增强,图书按供应商陈列,凸显全球各大著名出版机构的品牌。十多个国际著名出版机构的高管致辞祝贺上海书展,进步提升了上海书展的国际能见度。筹备阶段,我和汪耀华秘书长专门前往上海外文图书公司,同顾斌总经理等一起讨论策划。

2018年底,我从市新闻出版局回到世纪出版集团担任副总裁,上海书展又成了我分管工作的一部分。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在黄强、阚宁辉同志的支持下,担任集团上海书展工作组组长,具体组织协调参展工作。疫情的影响、书展主办单位的改变、读者购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上海书展不断适应、不断创新。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一些尝试,做到每年有亮点、有新意,为建设书香社会努力尽责。

作为出版业的一个老兵,有很多关于上海书展的故事,有段很深的书展情缘。无论充当什么角色,都做到了尽已所能,无愧于书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