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名上图”推动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美酒”走出深巷

2024-08-14 16:20:03 - 民政部网站

转自:民政微语

广东:“地名上图”推动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美酒”走出深巷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地名和乡风文明之间有什么关联?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和肇庆市鼎湖区,游客循着精准的导航来到乡村,不仅能看美景、摘果子、品美食,还能循着地名的足迹,扫描二维码,聆听当地人讲的乡村故事。

在广州南沙和肇庆鼎湖,地名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2022年,民政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两地被确定为试点地区。南沙和鼎湖拓展地名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联动,通过“地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让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

肇庆鼎湖:“地名上图”,打通香蕉收购“最后一公里”

鼎湖区沙浦镇黄布沙村位于西江边,一进村,就能看到黄布沙文化展览馆。馆里的钉耙、木犁、肇实捞,生动讲述着这座“肇庆香蕉第一村”的历史,也寄托着村民们把香蕉产业经营得更红火的心愿。

黄布沙村没有鱼塘,村里有近3000亩地,超八成种着香蕉。曾经,对外地香蕉收购商来说,找到村民的香蕉地要“绕点路”。黄布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锦波介绍,离村委会远一些的香蕉地有约两公里,过去,香蕉收购商只能导航到村委会,然后打电话和村民联系,一来一回费时又费力。如今,全村新增乡村道路命名15条、设置标牌15个,“现在,外地香蕉收购商进了村,循着路牌、开车跟着导航就能找到农户的香蕉地,方便多了。”

打通物流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地名上图”。鼎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有4个乡镇,乡村道路以往没有名字,或只有当地人了解的土名。民政部门通过购买第三方技术服务,联合区、镇、村工作人员组建“上图”团队,推广使用“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小程序,上百度地图数量达2726个。

如今,村里的民宿已经落成,采摘园里种下了木瓜、水果玉米等。“等‘十一’采摘园飘香时,希望更多游客来到村里,在黄布沙村体验田园之美。”梁锦波说。

沙浦镇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深入挖掘沙浦革命烈士陵园、沙浦农民协会旧址等地的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并录制短视频,嵌入路牌上的二维码,促进地名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

广州南沙:精准的导航,让更多游客走进乡村小巷

走在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不时能看到带着二维码的“图”。在“大稳村乡村地名服务示意图”里,村史馆、农家乐、快递物流点、公厕等信息一目了然,一旁还附上了村史,若是看累了,还可扫码听地名故事。

精准的导航,让更多人走进乡村的小巷。“一到周末,店里的‘生面孔’就多了。”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大稳村,当店主把店铺的所在地和照片上传到地图软件后,曾经藏在村子深处的大排档也“热”了起来。“客人多了、店里忙了,收入自然涨了”。

大稳村是南沙推进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据悉,为做好地名采集工作,南沙培训人员500余人次,并成立了一支225人的专业队伍,涵盖民政部门地名业务骨干、高校专家、社区志愿者等。大家仔细研究地图软件上的南沙村落,除了“查缺补漏”,还挖掘了当地旅游观光、民俗文化、农产品等乡村特色资源。随后,南沙对1589条乡村道路进行规范化命名,设置地名标志3183个,采集乡村地名信息4450条,上传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各4200多条,绘制“一村一图”128幅、镇(街道)乡村地名畅游图7幅,编辑百科词条118条。

地名不仅把游客带进南沙,还让南沙的农产品破了圈。南沙青蟹、新垦莲藕……当一个个农产品带上地名“名片”,再借由一场场助农直播走向大江南北,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如何让乡村的“美酒”走出村落的深巷?今年6月,广东省民政厅召开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提到将深化“乡村著名行动”,抓好52个乡村地名重点镇建设,完成乡村地名排查、命名、设置地名标志、信息采集、信息入库上图、制设“一镇一图”“一村一图”、地名文化挖掘保护应用等任务,以重点镇建设带动整体工作提升。当一个个地名链接起人流、物流、信息流,村落也将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经验:地名怎么唤 村民说了算

乡村有不少约定俗成的地名,如何能规范为更标准、更易懂的地名?这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与认可。在东涌镇大稳村,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用手机研究地图软件上的大稳村。没有标准路名的机耕路,村民们就一起讨论“取名”。以河涌为界划分东街、西街,按约定俗成定名为一巷、二巷……如今,路牌上的沙鼻涌东街四巷等地名,既顺应了村民的日常表述习惯,又能让初来乍到的人一看就懂。

面对多地重名的问题,鼎湖区沙浦镇没有另起炉灶重新命名,而是通过加前缀的方式,在原本的路名前加上镇、村的名称,既能区别不同地区的路名,也降低了对大家日常使用路名的影响。

有了路名,还得有标识,才能让来客“按图索骥”。鼎湖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省民政厅支持5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当地还争取到区驻镇帮镇扶村资金85万元,大部分资金用于设立路标。除了立牌式路标外,还有大量路标直接贴在村头巷尾的建筑物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除了实用性功能外,地名还承载着乡愁。在南沙,不少村镇有数百年历史,除了村史和地名志外,还有无形的“口述史”。起初,有村民不理解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就用纸巾和乡亲们换“故事”。此外,南沙还邀请民俗专家把关,将地名文化融入乡村文旅发展。在鼎湖,工作人员通过收集和查阅史料、地方志,采集乡贤们讲述的老地名故事,整理出《鼎湖地名故事》,让老地名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来源:《羊城晚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