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绿》 | 呼啸的子弹(纪实)

2024-08-14 21:30:59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武警

《橄榄绿》 | 呼啸的子弹(纪实)

呼啸的子弹

(纪实)

■ 徐晶晶、曾雅君

抛一个矿泉水瓶盖,落地需要零点七秒;五点八毫米手枪弹出膛,初速四百三十米每秒。扣除子弹击发和飞行时间零点一秒,人类神经反应极限零点一秒,梁启明的功夫,在那剩下的零点五秒。

枪快,快不过手,手快,快不过眼睛。梁启明只是抬了抬眼皮——

收枪入套,射击完毕,瓶盖落地,子弹洞穿盖心。梁启明弯腰捡起瓶盖,耳边传来第二声枪响,那是山谷中姗姗来迟的回声。

《橄榄绿》 | 呼啸的子弹(纪实)

颠覆

己亥隆冬,北京密云,高岭训练基地寒风刺骨,武警部队快速反应射击首次成果展示现场,观众的呐喊几乎融化了寒冰。

“零点九四秒,五发五中。”

武警海南总队射手田添鸿的手枪射击成绩,挑战了人类射击速度的极限,现场无人不惊呼:“太震撼了!”

然而,这个奇迹的诞生,还要追溯到二〇一六年,武警部队提出全新的射击理念——绝对快,相对准,这意味着“打得快”成为首要追求,而“打得准”则退居其次。

这一理念的转变根源于实战的迫切需求。专家组成员梁启明深受启发,他认识到:“以前的射击训练,更多地适用于射击比赛或运动,而并非贴近实战。原先追求打十环、九环的精度,但在实战中,打在上半身或下半身的效果往往并无显著差异。”

然而,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操作动作?这成为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过往并无先例可循。梁启明广泛研究案例,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引起了他的注意:二〇一六年十二月,某国大使在演讲时身中八枪不幸身亡,事实上,他在被击中前三枪时并未立即丧命,但警卫人员因反应迟缓,未能及时阻止后续五枪的攻击,整个过程持续了十五秒之久。如果当时能遵循“绝对快,相对准”的理念,警卫人员完全有能力迅速击毙杀手,避免悲剧发生。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反复研究,梁启明首创了“一二五”射击课目,成功地将“绝对快,相对准”射击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射击动作。即一发求速度,体现绝对的快速;二发求命中,确保有效打击;五发求致命,形成决定性优势。同时,他总结了“出枪同步上膛,瞄准同步击发”的快速射击核心动作要领。通过训练,射手们的五发子弹射击时间从平均三分钟缩短至惊人的二点六秒,实现了射击理念从环数向发数的根本性转变。

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群山慢慢苏醒,绿茵茵的射击场上,射手们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衣,目不转睛,直盯前方。只见射击教员梁启明左手接连把矿泉水瓶盖抛向空中,接着迅速拔枪、推枪上膛,子弹呼啸而出,击中空中一个个移动目标。

“这就是打仗的射击方式,按战场作战要求,目的就是消灭敌人,我们就是要以快制胜,这就是实战的制胜机理。必须挑战极限,练到极致,达到极点。”

这“三极”便是梁启明提出的快反射击训练目标。

训练完毕,摘下头盔,豆大的汗珠挂在梁启明黝黑的额头上,他随手一抹,快步走到学员中来。只见他的寸头如刀削般平整,两鬓已泛白,谁能想到,这位身手敏捷的射手,已年过半百。

梁启明自豪地说:“这套训练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其他国家的军警人员无法达到我们的速度,而我们的射手经过训练后却能够轻松达到这一水平。”

二〇一九年五月,该训练体系在全军范围内得到推广,标志着我国轻武器实战化训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梁启明的课堂上,总能听到这样引人入胜的开场白:“三分钟教你打好手枪,五分钟教你打好步枪。”这样的言辞虽略显夸张,却足以勾起学员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他常引用格力空调的广告语来激励学员:“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所以他们的空调畅销无阻。同样地,在射击领域,只要我们射击掌握了核心动作与技巧,成为优秀射手也就指日可待了。”梁启明擅长将多年的实战经验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训练要点,帮助学员们快速提高射击技能。

然而,所有看似轻松自如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努力与付出。梁启明至今记得成为射击教员那天父亲对他的教诲:“生活上要向最低标准看齐以寻求幸福;工作上、事业上则要追求最高标准以获得成就感。”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初入职场的梁启明对射击充满了无尽的热爱与执着。

一次观看电影时,他看到演员骑着马、拿着枪,正着打得上、横着打得上、倒着也打得上,不禁纳闷:我们想打得上怎么就这么难?那晚,梁启明失眠了。辗转反侧直到凌晨四点,他恍然大悟:“要想准确命中目标,关键在于击发时不破坏瞄准线。”

如何才能不破坏瞄准线?梁启明历经五年多的摸索,提炼出了“越到枪响越慢扣”这七个字的核心动作要领。

“简单往往是从复杂中提炼出来的,研究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梁启明解释道,“我尝试过多种方法,如边瞄边扣、慢慢瞄慢慢扣。但每当枪声临近,射手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猛扣扳机,导致射击失误。后来,我总结出‘瞄中扣、扣中瞄’和‘有意扣、无意响’的理念,但大部分人虽能掌握‘有意扣’,却难以领悟‘无意响’的精髓。最终,我悟出了‘越到枪响越慢扣’的真谛,这才攻克了轻武器射击中的核心难题。”

同时,这一理念也打破了传统射击的固有模式。传统射击强调姿势的统一和规范,通过艰苦的定型训练来实现,如挂水壶、砖头等方法,虽让学员身心疲惫,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梁启明通过研究世界射击冠军许海峰和王义夫的射击姿势,得出结论:射击没有最佳姿势,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姿势。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射击训练中标准姿势的束缚。

然而,这种“另类”的教学方法起初并不被所有人接受。面对质疑,单位成立了教改组,对梁启明的射击课进行了严格考核,并明确了“行则重用,不行则换人”的原则。

射击场上,教改组随机抽选的十名学员中,八名获得优秀,一名良好,一名及格,且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此前从未接触过手枪。教改组的赞誉和教研室副主任的命令一同装进了梁启明的档案。如今,“越到枪响越慢扣”的射击理念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传统的负重定型训练逐渐被淘汰。

二〇一七年,梁启明在武警吉林总队给集训的新兵上了一堂课,效果立竿见影。在随后的射击考核中,九百名新兵,十七人打出五十环,四十七人打了四十九环,百分之七十八的新兵射击成绩都在四十五环以上,创造了该总队多年来新训“优秀”率最高的好成绩。

唯实

那是一个闷热至极、令人窒息的盛夏,一个身影在烈日下显得格外坚毅,他端起了步枪。

砰、砰、砰——

三声清脆的枪响接连响起,射击教员祁小俊动作利落,子弹应声而出。

“停!停!停!”没有预期的掌声,只有急促的叫停声。

在一旁观摩的武警部队首长眉头紧锁:“你们的教学方式不严谨啊,他的枪身与身体并未形成一线,怎么可能打出好成绩?”

气氛骤然紧张,无人应答。片刻之后,梁启明挺身而出,声音坚定有力:“报告首长,我认为射击的核心在于命中目标,能否击中才是关键!”言罢,他小步快跑至靶前,取下靶纸,展示给众人——三个九环赫然在目。

梁启明并未多想这样的反驳是否会招致批评,他只是单纯地坚信:“领导并非总是专家,领导错了也应敢于指正。”若对领导的错误一味附和,那便违背了教学求真的初衷。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项既严肃又神圣的使命,教员必须敢于坚持真理。

这个时代,敢于直言不讳、勇于挑战权威的人已不多见,因此在某些人眼中,梁启明显得有些狂妄。但他毫不在意:“即便我狂妄,那也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在一次武警部队教材编审会上,面对一本沿用了三十余年的射击教材,梁启明向在场的十多位教授提出了疑问:“在阳光直射下,准星与觇孔会产生三层虚光的说法,各位教授亲眼见过吗?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基层战士的反馈,这一现象根本不存在。”

“梁教员,或许是你的经验还有待积累。”一位教授礼貌地回应。

“如果连普通战士都未曾察觉,那岂不是成了‘皇帝的新装’?”梁启明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直接点破了问题所在。

顿时,编审会上的教授们纷纷抬头,目光聚焦在这位敢于直言的中年人身上。他仿佛置身于众人的对立面,但眼神中却毫无退缩与畏惧之意。

梁启明从不惧怕对抗,但也不愿被孤立。他坦言“关于教学课题和难题,他们往往不会主动邀请我参与讨论。有时小组讨论已经结束,我还一无所知。”他反思道:“或许因为我的观点常与众人不同,让他们难以接受。”

夜深人静之时,银白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梁启明独自漫步,心中难免感到一丝孤独。露水凝重,带来阵阵凉意,但他抬头望向辽阔的夜空,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他意识到,超前的思维往往难以被即时理解,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起初,梁启明也曾是循规蹈矩的一员。他严格按照教材上的数据进行俯角与仰角射击训练,却屡屡失手。于是,他开始翻阅更多资料,发现数据如出一辙。这让他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在沿袭旧规,并未曾亲自验证。”从此,他树立了“不唯上、不唯书”的信念,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每堂课前,他都会亲自示范射击,确保所教理论、动作与要领切实可行后,再传授给学员。

为了让教学方法有理有据,使学员信服,他甚至特意邀请数学教员来到射击场,精准计算对集群目标射击时,枪管移动的角度与速度。梁启明巧妙地使用了两根小木棍固定在枪管两侧,通过一根绳子连接,在射击过程中记录下枪管移动的起始距离与时间,进而精确计算出所需移动的角度与速度。

这一现场论证的场景,深深地刻在学员们的脑海中:射手在前方射击,数学教授则在后方的大黑板上奋笔疾书,直至满满一黑板,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大家感慨道:“虽然对其中的数学原理不甚了了,但那份震撼却是难以言喻!”

他们得出的精确结论是:完成三十发子弹的射击大约需要三秒,其间枪管需移动三厘米,形成大约三度的角度,以此数据指导射击,即可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距离及移动目标与射向间不同角度下的瞄准点问题,并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梁启明更是精心制作了一张表格,详细列出了各种距离与移动速度下所需的修正数据,使得学员们只需掌握这张表格及计算公式,便能轻松应对复杂的射击挑战。

梁启明深知,作为一名教研室教员,他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勇于探索,二者相辅相成。

早在一九九七年,当八一式自动步枪配发部队时,梁启明就发现了其在战术训练中的不便之处——由于子弹无弹头,每次射击后都需要手动退壳才能继续射击。他联想到国外步枪上的连发器,并萌生了自主发明的念头。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他成功发明了八一式自动步枪的连发器,极大地提升了该型枪支的训练使用效能。这一发明迅速在武警江西总队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激发了梁启明对训练器材研发的浓厚兴趣。

此后,研究一些警用军用的射击训练器材,成了梁启明教学训练生活中的一部分。二〇一三年,有一组数字深深地刻在梁启明的脑海。当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四千六百七十五人,其中因公牺牲四百四十九人,比二〇一二年上升百分之四点四,这意味着在实施近距离执法时,每一天就有一名民警牺牲,每两小时就有一名民警受伤。

看着战友们用鲜血染红的盾牌,梁启明心如刀绞。他一遍遍复盘观看持刀行凶的犯罪视频,发现警察在与歹徒搏斗的过程中,有些歹徒拿刀砍伤警察,有些甚至将抓捕器抢夺过去,这让梁启明十分恼怒。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梁启明把这款抓捕器设计成“Y”形,如果歹徒拿刀袭击,就可以用它将刀锁住,如果歹徒要逃跑,就可以锁住他的脚。此外,梁启明还灵活运用电警棍原理,在抓捕器上装置了电击器,一按键,就可以用电流将歹徒击晕,进而更好地实施抓捕。实战证明,这款集锁腕夺凶器、电流瞬间击倒为一体的多功能抓捕器,大大降低了警察的伤亡率,提高了抓捕成功率,被部分省市公安和武警列装使用。

至今,梁启明一共获得了二十三项国家专利,其中有四项专利成为武警部队以及部分解放军部队的制式装备。“还有很多我发明的训练器材,虽然没有申请专利,但已经应用在教学训练中了。”

在梁启明办公室的铁皮柜里,有许多他和兵工厂合作研发的辅助教学用具。

梁启明在某式狙击步枪教学过程中感到,大家校不准、打不准的问题很普遍。其实射击教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射效矫正,就是通俗的校枪,但是射效矫正教学的步骤非常烦琐,要测、要算、要调,大家学完后,也往往把不准调的度数。

于是,梁启明就着手研发校枪器。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梁启明发明的一款校枪器,可以精准地卡到点,比如你要调十厘米,这款校枪器就可以快速精准地调到十厘米,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但后来,部队配发了高精狙击步枪,这项发明失去推广价值,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向下一目标发起冲锋。

在深入研究电影及战争资料时,梁启明注意到射手们经常使用各种辅助战斗装具,如皮卡汀尼导轨、战术灯、激光指示器等。然而,九五式自动步枪在配发时并未配备皮卡汀尼导轨,导致无法加装这些拓展装具。

于是,梁启明亲自测量尺寸,多次与兵工厂沟通调试,终于成功研制出与之匹配的战术导轨。在教学中,他向学员展示如何加装各类辅助工具,这一做法极大地更新了学员们的射击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在战场环境下,不必拘泥于机械机瞄,而是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装备提升作战效能。同时,他还紧跟国际最新训练理念和方法,结合部队实际作战需求,为学员深入讲解枪支使用及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旨在让战士们在战场上更加主动,减少伤亡。

对于新知的求索让梁启明常常有一种知识焦虑,图书馆的相关书籍他都翻了个遍,但他仍然觉得不满足。在看国内外军事新闻时,他常常按下暂停键,把屏幕放大再放大,研究战地记者拍摄到的士兵手中拿着的武器及装备,通过这种途径来获取最新信息。

对于前沿热点问题梁启明也保持高度关注。当前,智能化作战成为趋势,无人作战成为新的作战样式,他意识到,无人作战慢慢普及延伸之后,必然影响轻武器的地位。

有一次,北京举行了一场无人作战演示,用无人机搭载枪支进行射击,用无人机去投弹。学员观看后就在课堂上提问:“如果以后都是无人作战,那我们单兵力量是不是削弱了,乃至于直到战争结束,我们都不用出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步枪?”

梁启明早已料到学员的困惑,他解释说:“无人作战虽然智能,能在无伤之中结束战斗,但人才是战场上的最后占领者、统治者、智能设备的使用者,这是无法替代的。”并且他在应对无人作战这一趋势,也给予了可行性建议:“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类的独特优势,在战略发展、战法创新、指挥控制、谋略运用等机器尚无法取代的领域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驾驭未来战争。”

取舍

但暴风雨,说来就来。

那是一个昏黄而沉闷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异样的压抑。一纸突如其来的命令打破了梁启明平静的生活:所在单位调整,他需要重新选择工作岗位。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梁启明瞬间陷入了迷茫,他仿佛成了一颗在枪膛中进退维谷的“哑弹”,不知该何去何从。

摆在梁启明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前往武警某总队担任参谋;二是脱下军装,转业到省公安厅特警队;三是等待学校的分流安排。他的思绪如同秋日里飘落在江水中的枫叶,在漩涡中打转。

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清晰地记得那个抱着枪入睡的少年,第一次触摸到枪时梦想成真的激动,攻克射击难题时的喜悦,以及射击课上一次次响起的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切,都让他对射击教员这份职业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自从当上射击教员,一天不上课,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梁启明深情地倾诉着内心的翻涌,“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就像那句爱情格言所说——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再好的条件,都无法动摇我的决心。”他感激部队的培养,是部队给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让他从一个山村少年成长为受人尊敬的教员。

梁启明毅然选择继续从事教学事业。

他来不及安顿好家庭,便匆匆赶往武警长沙指挥学院报到。妻子钟晓春和不到七岁的女儿继续在原单位生活了一年多时间。最后整栋家属楼的人都陆续搬走了,只剩下她们母女俩,每到夜晚,两人都不敢出门。钟晓春记得,有一天半夜,听见家里“嗖嗖嗖”的声音,以为家里来了小偷,惊恐到不敢呼吸,一宿未眠,一直到天明,她才知道,那是一只老鼠。但这些孤独和恐惧,她并没有告诉梁启明,她说得最多的便是:“放心吧,家里一切都好。”

在武警长沙指挥学院的日子里,梁启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有一年,香港十名游客在菲律宾遭劫,因警方无制胜绝技,导致部分人质被杀。这一事件的悲剧,引发梁启明深思,他找来三十多个国家的反恐战例视频资料,反复分析研究,发现狡猾的恐怖分子多采用诡变战术,躲进传统射击死角内负隅顽抗,而传统的射击姿势难以将火力发挥到极致。于是,他下决心要探索出一枪毙敌的特种射击技艺。

射击教员连生泽的办公室紧邻梁启明的办公室。只要梁启明不出差,每天上午、下午,连生泽都能清晰地听到对面传来的“咚咚咚”“咔咔咔”的声响。这独特的节奏,是梁启明日常训练的序曲。

原来,在投入工作之前,梁启明总有一个固定的习惯——先打十分钟鼓,以此锻炼手部的灵活性与协调性。随后,他便开始了一天的重头戏:手枪、步枪的快速出枪与换枪动作练习,每天五百次针对移动目标的出枪与瞄准。他深信“一万小时定律”的力量:“一个动作练一千次能达到熟练,练一万次则成专业,而练足一万小时,便是此中专家。”

连生泽笑言:“这办公室,简直就是他的第二个训练场。”

梁启明常常提起一句名言:枪是不会自己射出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去使用它们。为了练就出枪的稳定性,他每天趴在冰冷的地面上练习据枪、瞄准,双手虎口和食指上磨出几层厚厚的老茧。五个多月的淬炼,梁启明瘦了十五斤,他最终独创出倒枪、横枪、仰姿倒枪三种反恐特种射击绝活,打破了射击姿势陈规,百米距离内指哪打哪,弹无虚发。

二〇〇七年到二〇〇八年,武警部队首次举办了大规模的出国比武交流活动。我国一百零七名队员,分属四个专业,分别前往匈牙利、以色列、法国和俄罗斯,参与轻武器比武交流。武警长沙指挥学院承担了比武前的教学任务,梁启明担任射击教员。

队员黎德松形容:“那是一堂神奇的课”。

队员们拿着枪跃跃欲试,梁启明看出了他们眼中的焦虑,说道:“同学们,不要着急,前四十五分钟,你们先听我讲、看我打,等会儿你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梁启明讲完便让队员现学现用:“特警学院的黎德松你先来!”

“四十六环。”黎德松长舒了一口气,可接下来大家陆续打出的成绩,让他觉得惊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队员成绩都在四十五环以上,而初次摸底考核时,优秀率仅百分之五十。

来到以色列,听到射击场内传来急速“砰砰砰”的枪声时,黎德松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梁教员提倡的快速射击理念吗?”但当时,国内仍以精度射击训练为主。

不负众望,参与交流比武的队员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梁启明满怀自豪地说:“这次交流比武不仅在国际上刷新了我国轻武器射击的纪录,还成功地将我的射击理念和射击方法传播到了国外,这是我莫大的荣幸。”随之,“枪王”的美誉逐渐传扬开来。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他设置新的挑战。因单位调动,梁启明来到了原武警广州指挥学院,但家庭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妻子因病无法工作,女儿还在上初中,有一大波开支正在向他们招手。然而,梁启明每年仍会花费一两万购买训练器材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但他的衣服从未超过两百元。

许多射击俱乐部向梁启明抛出橄榄枝:“一年五十万、六十万,只要你愿意来,一切都好商量!”一边是并不富裕的家庭,一边是高薪的诱惑,但梁启明和妻子都不为所动,他们认为职业的价值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在梁启明心中,有一句话胜过黄金万两。他清晰地记得二○一六年三月十八日那天,时任武警部队参谋长来到原武警广州指挥学院视察。梁启明现场进行了射击演示并得到了参谋长的高度评价:“我在武警部队终于看到一个合格的射击教员了!”

这句话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梁启明的心房,让他二十余年来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大的肯定与认可。

梁启明说:“我就是爱这个,放不下!就像爱上一个人,一辈子都放不下,能怎么办呢?”

有时候,妻子开玩笑地问他:“你到底爱我多一点,还是爱枪多一点?”梁启明嘿嘿一笑,回答道:“我像爱你一样爱枪!”

二○一三年十一月,梁启明因肾结石接受了全麻手术,而在手术后仅一周,就回到了射击场。同事劝梁启明听从医生的话,休息一个月,避免剧烈运动,课程可以另行安排。“但他还是插着输尿管就赶来上课了,动不动就‘啪’的一下,扑在地上给学员做示范。”

起身时,梁启明云淡风轻地拍拍手说:“这个手术不大,没事!教学责任重大,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学任务不能耽误。”

但这个时候,梁启明尿中还带着血。

上完课后的第三天,梁启明又按照先前的计划前往武警西藏总队进行授课及调研。“部队有需求,我们也有约定,我不能失信。”就这样,梁启明来到了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拉萨。由于高原反应,他整晚都难以入眠,但第二天,他仍强打起精神,按时到达授课地点。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寒风在耳边呼啸。梁启明与女子特战大队的学员们站在皑皑白雪中,任凭风雪交加,他强忍着身体的疼痛给学员们做示范,整整讲了一个下午。梁启明说:“回想起来,我自己都佩服自己。但当时只是想着,既然来了,就一定要让别人学到东西,一定要做示范。”

而每一次示范,梁启明都力求自己完全展示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在训练基地的一堂机枪教学课上,梁启明第一次没有打好,他便接过枪来仔细分析,判断是枪的温度过高,尚未完全散热。于是,他将枪浇水冷却后,再次给学员们做示范。第二次,在两百米距离下,他使用二十发子弹射击胸环靶,命中了十八发,直到学员们满意了,他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如今,梁启明每年送教下基层十余次,有的单位反复发来邀请函。梁启明说:“这就是我追求的‘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别人听了你的课,还想听,说明你教的东西确实有用,就像产品合不合格,消费者说了算,部队需要你,你这个专家才是真正的专家,部队不需要你,你啥也不是。”

他早已想好了退休后的生活——去各部队讲课,继续从事他所钟爱的射击教学。他如同一颗呼啸的子弹,没有什么会让他停歇。

荣誉

梁启明有一个珍藏多年的荣誉册,但并不记载他的荣誉,而是记录着他的学员所获得的荣誉。对于梁启明来说,他最骄傲的并不是自己获得多么光荣的称号,而是他的学员所斩获的战绩。

翻开册子,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浮现眼前……

有一年,湖南某地一名毒贩持枪拒捕。僵持四小时后,狙击手谭赞果断击发,一颗愤怒的子弹正中毒贩头部。

谭赞是谁?梁启明大脑中勾画出这个狙击手的昔日素描。

“会拿筷子的人都会打枪,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新学员第一堂射击课,梁启明刚走到队列后边,就看到有个战士背着手模仿着他的声音。

“这个叫谭赞的家伙是个刺头!”刺头的资本是:随后五发子弹打出五十环!

“谭赞,赞一个!”在大伙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中,梁启明登台,这个“下马威”,他该如何收场?上过梁启明课的学员都知道:他的课用子弹说话。

“稀罕,射击课竟搬到障碍场!”课目:用染色弹进行实战对抗!学员们突然来了兴趣。只见梁启明大吼:“谭赞注意,矮墙前方一百米处发现恐怖分子,快速消灭!”

谭赞毫不含糊,立即匍匐快速就位,旋即想依托矮墙上沿据枪。

“注意自身防护!”梁启明话落枪响,染色弹呼啸而来,吓得谭赞连忙把头缩了进去,如此几次,谭赞只好认输。

“好的射手,要练就实战技能,也就是有效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梁启明接过谭赞手中的枪,从矮墙的洞口果断出枪,横枪、倒枪、仰姿倒枪三种射击方式枪枪命中目标。枪还能这样打?课堂上沸腾了!谭赞自此甘心拜师,练成枪枪绝杀的狙击手。

谭赞处置完那起事件,特意给梁启明寄来现场录像。小谭成为梁启明第二十九个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学生,载入他珍藏的《荣誉册》。

生死较量中,同样一枪毙敌的还有学员徐迪。

有一年,在江西省某地,一名手持枪械的嫌犯连杀四人,穷凶极恶,畏罪潜逃。

时任武警宜春支队机动中队中队长徐迪带领二十六名特战队员,第一时间赶赴案发地增援处置。连续奋战三十四小时,先后四次转移战场后,犯罪嫌疑人暴露。

“反正也跑不了,我跟你们拼了。”躲在树林中的犯罪嫌疑人丧心病狂般地冲了出来,企图开枪拒捕。

千钧一发之际,徐迪果断开枪射击,将其当场击毙。

一枪致命,徐迪如何做到?其实一段时期以来,徐迪常常十分困惑,他感到传统射击中,特战队员过于追求精度射击,但这种训练成果在实战考验中效果却并不是很好。

如何打破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将训练向实战聚焦?徐迪久久没能找到答案。

直到二〇一六年,梁启明教员的一句话令徐迪茅塞顿开:“只有先敌开火,在战场上才能做到以快制胜。”随后,徐迪带领特战队员开始练习将瞄准性射击变为指向性射击,用快速应用性射击取代精度性射击训练。

出枪、上膛、据枪、瞄准……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徐迪和特战队员无数次地突破极限,提升击发速度,训练射击反应,形成肌肉记忆,达到了出枪快、据枪稳、精度准的目标。“如果没有实战化快速射击理念,没有平时千万次的训练,就不可能打好关键时刻的那一枪。”

徐迪至今还记得梁启明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射击和做人是一致的,育人就是育心、练枪也是练心。”带兵训练中,徐迪一直将老师教的“射击练心三十法”“射击心理教学法”应用到实际训练中。他坚持写训练日记,认真记录特战队员们在射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收获和心态变化等重要信息,在提升特战队员基础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徐迪带领中队官兵从维稳一线到反恐战场,先后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几十起,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中队官兵有两人被评为武警部队“优秀教练员”,三十多人取得勇士勋章,二人荣立二等功,十七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作为一名教员,梁启明的“功力”不仅在于自己打得好,更在于让“徒弟们”打得更好。

二〇一七年,西南某武警总队训练基地射击训练场,担负武警部队较高规格集训任务的官兵在绵绵阴雨中整齐列队,等待武警部队首长的检阅。

啪啪啪啪啪——

指挥员下达“开始射击”口令的瞬间,来自武警吉林总队的田明拔出手枪,还没让人看清他是如何送弹上膛、瞄准击发的,五发子弹已经射击完毕,收枪入套。

屏幕显示用时一点九秒,命中三发。片刻寂静之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个成绩意味着什么?人体最快反应速度是零点一秒,如果把射击动作细化为出枪、装弹、开保险、上膛、据枪、瞄准、击发七个步骤,一个射手打出第一发子弹至少需要一点四秒。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的军警人员五发弹用时都在三到四秒。而田明居然逼近身体极限,他手枪射击单发子弹用时仅需零点六秒,五发子弹用时一点九秒。

这位“快枪手”如何练成?那是二〇一六年秋,武警部队依托武警吉林总队开展实战化快速射击试点,已经成为某支队特战排尖刀班班长的田明当之无愧进入了集训队。听说专家组请来了有“岭南枪王”美誉的梁启明,这位“神枪手”迫不及待想与“枪王”一较高下。

这一天很快到来。梁启明与田明一同站在射击位置上,只见梁启明右手拔枪送出的同时,双手协力送弹上膛随即击发。动作一气呵成,枪响靶落。此时,田明刚拔枪上膛。第一次较量,田明输得心服口服。

“战场无亚军,生死一瞬间,快才能掌握主动,快才能保存自己。”梁启明的一席话让田明醍醐灌顶。三个月时间,田明刻苦钻研,反复体验,取得了首发弹零点六秒枪响命中、两发弹一点一秒命中、五发弹两秒至少三发命中的成绩。

结业前一周,田明与快速射击的启蒙老师梁启明不期而遇。二人再次站在同一射击地线上,枪响靶落,几乎同时出枪、收枪。满载而归的田明在全总队巡回进行快速射击教学,培养出一大批熟练掌握快速射击的优秀特战队员,大幅度提升了总队特战力量整体实战水平。

梁启明说:“我最成功的不是取得‘枪王’的称号,而是教出了一个个比我打得更好的徒弟们。”如今,他们散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又遍地开花结果,如同千万颗急速旋转的子弹,在风中呼啸,奔向自己的靶标。

刊发于《橄榄绿》2024年第4期

投稿邮箱:gllbjb@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50978397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