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利 在纸张间收藏长城

2023-09-14 00:00:14 - 新京报

孟宪利 在纸张间收藏长城

孟宪利 在纸张间收藏长城

北京文化守护人孟宪利,多年潜心于八达岭、关沟、长城等题材老明信片和老照片的收集、研究工作。现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组编的邮集《建筑顶部造型》获2008年南昌全国邮展大镀金奖、2009年韩国亚洲邮展镀金奖、2011年印度世界邮展大银奖等。

一张1866年的原版老照片,留下了一个半世纪以前八达岭长城“北门锁钥”的样子;一张1877年的“五贵头”原版照片中,关沟古道中消失的“魁星阁”历历在目;一枚邮票中,藏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故事;一张幻灯片中,映照着长城内外的融合交流……

四十多年来,生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孟宪利,从集邮开始,收集所有和长城相关的邮票、明信片、老照片、幻灯片、木版画、钢版画、铜版画,探求它们背后的故事,钩沉历史、映照现实,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状态的长城,在一幅幅图画中,逐渐连成一幅完整的长城画卷,勾勒出数个世纪以来的漫长故事。现在,孟宪利又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在邮票里发现了长城

近半个世纪前,刚刚上中学的孟宪利,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喜欢上了“集邮”,沉迷于方寸之间的世界之大、宇宙之奇,而对身边的奇观,却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

一直到1961年,孟宪利的父亲参与了长城保护和修复工作。父亲下班回家后,曾经多次和家人感叹长城的宏伟,也感慨古代先民修筑长城的不易,数百年风雨侵蚀,无数的兵燹摧残,在长城上留下了一处处断壁残垣,一堆堆碎石破砖。“长城应该永远保护起来。”父亲回家后总是这样对孩子们感慨。

也是在这个时候,孟宪利有了对长城最初的认知,长城需要保护,也需要关注。

工作以后,有一次去邮局,孟宪利发现了一套三枚的邮票,其中有一枚是长城邮票,那是他第一次发现和长城相关的邮票。从那以后,孟宪利致力于收集每一种能收集到的长城邮票,在他的手中,有许多含有特殊意义的长城邮票。如一套曾经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过太空之旅的长城特种邮票,这套邮票一共有9枚,每版上都有进出太空舱的邮戳还有搭载的公证书。

随着朋友圈的扩大,孟宪利的收藏也逐渐丰富,甚至超出了邮票的范围。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孟宪利收到了一张外国人拍摄照片印刷的明信片,明信片上的风景,正是八达岭长城。那一天,他带着明信片,骑着自行车到八达岭长城,爬上长城,一处处对比,寻找照片上的长城——八达岭长城北2、3、4号敌楼。“找到的那一刻,我忽然有了一种自豪感,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我们的长城。之前到处搜寻的辛苦,几十年中一点点收集的过程,都是值得的。”孟宪利说。

寻找图片背后的故事

从一张明信片开始,孟宪利的收藏越来越丰富,老照片、明信片、幻灯片,每收到一幅,他总是会登上长城,寻找图像中的地方。渐渐地,寻找的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到后来,我拿到一个图片,基本上就能确定它在什么地方。”

对长城越来越熟悉,孟宪利开始不再满足对图案的追求,他想要寻找和探究那些邮票、老照片、老明信片背后的故事。孟宪利的收藏中,有一本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的合订本。合订本中,有一幅刊登于1873年的长城钢版画,画家是英国摄影师威廉·辛普森。1872年,他从英国出发,一路来到中国,采访记录同治皇帝大婚。之后,他又抽空去看了长城,在八达岭,这位画家用素描的方式,留下了一幅长城版画。画中的长城,蜿蜒迤逦,在群山之巅穿梭,城门中有驼队穿行,城墙上有士兵守卫,长城内外的山峦、树林历历在目。

“在过去,长城是抵挡游牧民族骚扰的防线,但同时,也是中原和塞外往来的要道,长城关隘并不总是关闭的,和平年代也是内外各民族交往的通道。”孟宪利说。

在四十多年的收藏经历中,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八达岭长城脚下,关沟古道上,还有一座中外知名的百年小站,青龙桥站。这里有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也是京张铁路建设时建成的第一个车站。青龙桥站以村为名,京张铁路建设时,这里有一个小自然村,名字就叫青龙桥村。如今,这座小村庄已经消失,但从老照片中,还能看到当年这个小村的繁荣。孟宪利收藏了一张由英国人唐纳德·曼尼拍摄于1923年的照片,镜头下的小村庄山花掩映,骡马成群,挑水的村民停驻在路边……2008年,青龙桥车站不再成为主要通道,曾经一天开行32对列车的繁荣渐行渐远,只有京郊铁路S2线经过这里,车站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人”字形铁路也成为知名的打卡地。2013年,在京张铁路通车104年后,青龙桥车站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古道下,小村庄的故事渐渐远去,唯有老照片里,还留着当年的景象。

把长城故事讲给世界

上千张邮票、数百张原版老照片,还有明信片、幻灯片……收藏越来越多,故事也越来越多,但这些零散的故事,如何才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真正的长城故事?

2010年以来,孟宪利先后编成多部邮集,每一部都以特定主题展现八达岭长城的一面,如《穿越八达岭关沟古道》图画明信片邮集。2014年,孟宪利写成《话说八达岭与长城》,用老明信片、老照片讲述八达岭长城和关沟古道的故事。

在老家的院子里,孟宪利以地域命名,开办了一个专门传播集邮知识特别是长城文化的场所“妫川集邮茶座”,这个“茶座”自2014年创办到现在已经有过50多次讲座,1000多人次参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的珍贵遗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真实的长城。”孟宪利说,“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曾经在文献中看到,一百多年前一位外国人把长城当成了边界,因此只敢在长城内拍照,不敢出去拍照,其实这是他们对长城理解上的谬误。实际上,长城从来就不是边界,只是一个军事防御设施。所以我们要把正确的长城故事告诉人们。”

把长城的故事讲给世界,是许多人的理想,也是孟宪利的目标。近些年来,在收藏之余,他也在不断地讲述长城,从学校到社区,再到文化馆、图书馆甚至是长城上,告诉许许多多的人,那些藏在岁月中的长城历史。中国的万里长城,凝聚了劳动人民无数辛勤汗水和无穷智慧,积淀了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如何让在自然状态下保存的古长城遗址,能够更长久、更完整地流传给子孙后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孟宪利说。

在讲堂中,孟宪利穿越千年岁月,从远古的纷争与和平,到现代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长城上,他告诉孩子和老人,脚下的城墙,经历过怎样的风雨。生长在长城脚下,大半生和长城打交道,孟宪利有很多关于长城的故事,也讲给过很多人听。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