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2023-09-14 00:01:1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沧海桑田,

老闵行的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

而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并得到彰显。

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由闵行中学附属实验中学诵读的《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一起跟着声音,看看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是什么样的……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一般是三开间的正屋与前左、右厢房围绕一个天井,正屋后面为附屋,设后天井,正屋中间为客堂间,两侧为次间,次间后设扶梯可达楼上。为求采光和通风,前天井周边房均用落地长窗和长门。房屋为传统的砖木立帖式结构。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左、右两厢一般为二层,正屋可二层或三层。附屋可作厨房、杂间和储藏室,附屋上设露天晒台,也可设计在前厢房上,露天晒台又作乘凉之用,成为石库门房的辅助院子。

石库门建筑的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和厢房山墙组成,中间设门,以石料作框,也可砖砌后上方加砼梁,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和一对狮头带环门把手,即为石库门。石库门建筑的出现是在水泥应用普及之后,因此,露天晒台、石库门框以及天井地坪等,均可应用水泥使建筑成本大为降低。其门楣装饰,有传统建筑仪门头样式的改良,也有西洋几何形线脚造型,或加浮雕山花样式,形式多样而风格各异,成了石库门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石库门建筑一般均加设后边门,后部围墙与天井围墙高度基本一致,形成一个独立于外界的住宅领地。也因其似高墙深院而又有闹市中取静的好处和占地面积小的特点,为士绅阶层和商业成功人士所欢迎。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乔念椿石库门宅情景画

新闵路556弄内的“清净庵”和“佛会”建筑造型,类似石库门建筑,也是主楼前两厢房加中间天井,天井前筑墙设石库门,只因不作住宅,简化了结构,省去了后附房、晒台等建筑。

留桥弄内的“凌宅”,北街东、染坊弄南的“黄蕴深宅”,也有简化了的石库门风格。凌宅为三开间两层楼中西式建筑,楼前圈设围墙,中间设石库门,屋后有小花院,也圈设围墙。黄蕴深宅为三开间三层楼中西式建筑,楼前圈围墙设门,后有附房,两层和三层均设露天晒台。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石库门的门头,样式丰富,装饰多变,并有一种庄重的气派,也为一些街面建筑单独使用,如北街的同源典当、震源典当、大街的老协昌祥、横泾东路的观音阁,均采用石库门的形式。宅园中的高平庄、项宅、亦卢、叶裕大宅也都采用了石库门的形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黄浦、卢湾、静安等区内流行里弄式石库门建筑,结构更为简约,一门一户独立石库门,房屋采用联排方式,弄口设立牌楼,取以弄名或坊名。闵行镇张永兴衣庄业主张柏良发达后投资房产,取租金收入,1930年代中期建“庠村”于建设路中段南侧,有两层楼三开间房4幢,每户独立一石库门,有上下层4间,上层前后2间作居室,下层前作客堂后为厨房,前有一小天井。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庠村情景画

解放后庠村为汽轮厂家属宿舍,后改作闵行房管所。

闵行镇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如何?分布在……丨闵行情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五季,为您诵读的是《“小上海”老闵行》。

“闵行为本邑首镇,地当水路之冲,户口殷阗,商业繁盛,距县治约六十里许。地产棉花多于粳稻。风俗素称朴实,近亦渐趋浮靡。水道有小轮,陆路有汽车,交通颇便。镇之西北有北桥镇,钟楼在焉。其西为马桥镇。而其北为颛桥镇。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

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乡土地理志》(李右之著)对闵行的描述。

书中的“闵行”指的是镇。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建成,现代工业开始发展,这里建起了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1958年起,大批工业企业迁来,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江川路)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以东风、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学校、医院、邮政、银行、影院、菜场、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著名的卫星城,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

19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但《闵行诗存》“序”中所描述的“舟车辐辏,人物昌丰;虽无临淄之十万家,已聚德星于五百里。”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却有幸留存了下来,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

《“小上海”老闵行》试图寻觅老闵行的“老底子”,关注老闵行的历史发展变化。

9月起,第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中学附属实验中学八(6)班陈安卓

编辑:汤婧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