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代战争场面 全都拍错了!

2023-09-14 05:14:58 - 齐鲁晚报

□赵长征 

喜爱军事的朋友们,肯定不会错过影视剧中精彩的战争场面。金戈铁马、龙争虎斗、场面浩大、荡气回肠……所有这些词语都无法形容心中的沸腾。可是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许多影视剧中的战斗场面其实根本不符合战争实际。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影视剧中的战争场面,真的拍对了吗?

一支穿云箭,

千军万马来相见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射箭场景:剧中人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箭杆,勾住弓弦向后拉,箭杆在弓身的左侧。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人并不是这样射箭的。这种射法是欧洲人的射法,又叫“地中海式射法”。而且,因为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地中海式射法”勾弦还需要把无名指也用上。因为拍影视剧时的那些道具弓都很弱,所以演员一般都不用无名指。

至晚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射箭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射法”,西方学界称之为“蒙古式射法”。实际上,亚洲的许多古代民族都是用这种射法,如蒙古高原上的众多游牧民族,以及满族、藏族、朝鲜族等民族。

这种射法是用拇指来勾弦的。为了保护拇指,东方民族发明了拇指环,又叫扳指。在它上面有一个凹进去的小缺口或凸出的小突起,用来勾弦。

我们以最常见的右手拉弦为例,来说明射箭的动作。将扳指戴在右手的大拇指上,用小缺口或小突起勾住弓弦向后拉。为了加强拇指的力量,还要把食指和中指也压在拇指上。箭杆在弓身的右侧。在瞄准之后,撒开手指,释放弓弦,把箭射出去。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射法呢?

因为中国的弓是亚洲复合弓,也就是由多种材料制造而成的弓。复合弓的弓臂主干并不是由一根单一的木竹料制成,而是由多段材料叠合拼接而成,这样弓力更强。

亚洲复合弓的弓体较短,弹性却很好,弦可以拉开很长。而欧洲的弓是单体弓,也就是由单一材料制造而成的弓,最典型的代表是英格兰长弓,弓体长,弹性差。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里面,就再现了英格兰长弓的作战细节。

这两种弓拉满的时候,弓弦形成的角度不一样。亚洲复合弓往往会形成锐角,所以勾弦处不能放太多手指,否则手指会受到挤压,这样,用单个拇指勾弦就成了最佳选择,最终形成了“中国式射法”。而欧洲单体弓的弓弦角度较大,勾弦处比较宽松,所以可以用三个手指勾拉,最终形成“地中海式射法”。

骑马原来不用鞭?

说完了射箭,再来说说骑马。

在今天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驾车的人用皮鞭猛抽车辆的驾马。而实际上,先秦两汉时代的马车上,用来催马的工具并不是鞭,而是策。

与柔性的皮鞭不同,策是刚性的,是一根小竿子,前端装有一个金属的短刺,可以用于敲击,也可以用于刺。因其长度并不是很长,所以主要只是作用于马的屁股。

你可能会问,用策驱赶驾车的马匹,那鞭子用来干什么呢?答案是,可以作为策的补充,但更主要是用来打人。一方面,可以驱散车旁边的行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战争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武器,来打击逼近的敌人。

在日常生活中,鞭子是一种常见的惩罚用具。在先秦典籍中,有许多用鞭子打人的记载。只是后来骑兵兴起,骑在马上,用鞭子打马比策更加方便,所以鞭子也就用得越来越多了。

后来,在人们的生活用语中,就渐渐地鞭、策不分了。直到我们今天,还有“鞭策”这个词,常常用来指师长对于后辈的鼓励和督促。

方天画戟?

不存在的!

再来说一个,大名鼎鼎的吕布的方天画戟,其实大多数影视剧里的方天画戟都是错的。

《诗经·秦风·无衣》说:“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那么,戟又是什么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戟就是《三国演义》中吕布使用的那种兵器,所谓“方天画戟”。在明清时代出版的小说绣像中,这种戟被画成了以矛为主体,在矛的一侧,还加上了一个月牙状的弯刀。

后来这种武器形象影响了戏曲、连环画以及今天的影视作品,可谓深入人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种戟,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戟刀”,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三国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戟。

先秦时候的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一根柄上联装一个戈头和矛头,这样就同时具备了这两者的功能,既可以向前刺,也可以向周边上下进行啄击和勾杀。

因为戟综合了戈和矛的杀伤功能,所以非常受欢迎,在战场上就渐渐取代了戈的地位。尤其是到了战国以后,戟成为主流,戈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除了正常的戈矛联装戟外,还有的戟在戟体下再加装1-2件戟体,以增强杀伤力,墓中的简文称之为“二果”戟、“三果”戟,也就是二戈戟、三戈戟。看上去,显得十分威武霸气。

(据赵长征《春秋车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