钤印在热土上的足迹
“白马涛声喧日夜,青鸳幢影出冈峦。”这是清代诗人张澍描写兰州的诗句。兰州倚山临河,悠悠丝路又贯穿其中,所以留存的人文遗迹也就相对较多。
目前从一些遗址中出土的刮削、砍砸等打磨石器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而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沧桑的巨变,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有些人是发自内心地对这片热土充满了爱恋,他们研究和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故事……其中包括张令瑄、邓明、高羔等人,他们都执着地研究着本土的人文历史,似乎他们又是传承有序的三代,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们都非“土著”兰州人。张令瑄先生为临洮人、邓明先生为青海循化人,而高羔似乎更远,其祖籍为苏皖一带,足见兰州的魅力。兰州就像一朵默默绽放的花朵,散发着幽香,吸引着这些人士采粉酿蜜。
近日,高羔“酿”的一本散发着馨馨油墨清香的《人物春秋》放在我的案头,是高羔完成的一本研究本土人物钩沉的书。历史痕迹自然也包括一些历史人物踏上这块土地的足迹,他们的足迹犹如一枚枚鲜红的印章钤盖在这片热土上。
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和重镇,所以丝路上奔行的驿吏商贾、僧侣走卒,都要经过兰州到达西域。这样兰州就留下了大量历史人物的足迹。
高羔在这本书中也涉及到几位触“邮”人物,如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斯氏曾于19世纪末,沿着古丝绸之路历经艰险、九死一生来到兰州,并在兰州绘有一张庙滩子关帝庙中关羽塑像的素描。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探险家,瑞典曾于1973年发行一枚《斯文·赫定和中国西北科学考察队》邮票。还有一位是后来曾任芬兰共和国总统的马达汉,他曾于1908年来到兰州,当时黄河铁桥正在兴建中,马达汉还拍摄了一张黄河铁桥正在修建时的照片。他到兰州又恰逢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他在日记中详细地描述了百余年前,兰州春节的热闹场面:“锣鼓咚咚,铜钹锵锵,大门口炮仗震天响。除了夜里很短的间歇,响声彻夜不停,宣告了盛大节日的来临。”这两位登上邮票的异域使者,高羔对他们在兰州的活动都进行了娓娓的讲述。
高羔在书中不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这两位邮票上的人物。另外,他还写到一位集邮家,这就是赵世暹。赵世暹在民国年间收藏有大量的珍稀邮品,他在抗战期间来到兰州,当时正逢兰州邮人筹办“金城邮票会”之际,他积极参与,并创办了甘肃最早的邮刊《金城邮刊》,担任监事。
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万道霞光照射在兰州这座城市,也照射在黄河铁桥上。五个弧形桥拱的倒影,铺展在河面上,像篦子梳过缓缓流淌的河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周围一切都静止般的宁静,似乎只有这黄河水是移动的。可是河水就这样流淌了千年,这样看来,黄河又是静止的,而两岸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因此,凡是到过兰州的人,都会感到这是一座不断前进变化的城市。如高羔在《人物春秋》中写到,著名作家张恨水曾先后两次来到兰州,第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笔下描述的是令人揪心的贫瘠和百姓生活的窘困;第二次是他在1956年随全国文联西北旅行团一行来到兰州,而此时的兰州,农村是绿畴无边、麦香飘逸,城市则是马路平坦宽阔,工厂马达轰鸣,充满了一派生机。张恨水两相对比也是感慨万千。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日的兰州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王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