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四)| 温州市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 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质效

2024-09-14 17:16:12 - 国家发改委网站

转自:国家发展改革委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温州,全市工业用地面积仅22.7万亩,但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525家,15%没有自有用地。为破解企业无地发展难题,温州亮出企业拿地“不找书记亮数据、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口号,创新出台“数据得地365”预评审工作机制(3个基本条件、6个预期标准、5类效益指标),助力在温企业实现“无感得地、投资无忧”。改革实施以来,已累计向221家优质中小企业供地6369.2亩,成功撬动了281亿元民间资本投资。

一、制定标准化指引,以数据决策确保供地公平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四)| 温州市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 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质效

制定供地预评审“数据得地365”工作指引,推动供地由“人为决策”转变为“数据决策”。一是在“向谁供地”上定条件。坚持3个基本条件,即:产值超亿元或5000万元以上高成长型无自有生产用地的工业企业;亩均综合评价为A、B类;销售收入、税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高。通过对企业全景式精准画像,自动筛选出符合基本条件的企业。二是在“能否拿地”上明标准。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比拼固投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R&D强度、容积率6个指标,充分发挥绩效导向作用。三是在“优先供地”上比效益。设置企业成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建设、转型升级等5大类量化指标,每大类指标再细分若干靶点指标,通过从相关部门直接取数,实行无感评审,真正把优质企业选准选好,使优质企业更加集聚,土地产出绩效更高。

二、突出一体化统筹,以全程监督保障用地规范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四)| 温州市创新实施“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 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质效

围绕用地项目全流程获取,从统筹、监督和治理各个环节实施严格规范,确保有序有效。一是围绕“地从哪里来”强统筹。强化市级统筹、县级包干,构建跨区域统筹机制,打好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工业上楼”(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新空间布局模式)等组合拳,确保优质企业“用地无忧”。二是围绕“项目怎么管”强监督。统筹管理项目评审、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等8个环节,各环节均有监督,确保已开工企业均按进度有序推进。三是围绕“机制如何建”强治理。推进招标投标等领域专项治理,出台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估机制,堵塞制度漏洞。

三、升级增值化服务,以数字技术降低企业负担

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应用潜能,将数字化增值服务嵌入用地审批多个方面。一是全景画像、智能匹配。通过数字化评分模型,对全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排查,全面收集企业用地需求,根据企业产业类型、用地面积、区域意向等情况,开展用地匹配。二是无感评审、精准配地。企业预评审5项指标由相关部门提供或打分,力争无需企业填报,相关数据无感抓取,逐步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三是推广扩面、公平高效。努力将政策覆盖面拓展至所有规上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和更多高成长型企业,优化同类型企业比拼竞争,让企业得地更公平。

实践中,温州乐清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经营过程中曾面临“土地资源缺少,生产局促受限”困境,企业负责人一度在外迁和留守之间徘徊。2024年3月,公司通过“数据得地”机制成功获得17.86亩工业用地,负责人欣喜感叹:“提出用地需求后一次也不用跑,政府这种‘无感’操作,让企业很有获得感”、“未来可以不用租房过日子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