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2023-10-24 14:12:25 - 上观新闻

转自:周程祎

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青年陆云翔醉酒后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上海已是一派全新的繁华景象。城市里地铁穿梭,洋房鳞次栉比,跑马厅附近修建了大剧院,陆家嘴成为金融中心……浦东甚至还举办了万国博览会:“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

这是晚清小说家陆士谔笔下《新中国》一书的情节,“陆云翔”就是作家本人。令人惊叹的是,一个清朝上海人的现代中国梦,竟如此贴近现实。特别是其中的“浦江大铁桥”,不仅仅是小说家的想象,几代上海人都为之付出过努力。

正是在这样的接续努力下,上海中心城区第一座越江大桥——南浦大桥,岿然矗立起来。

黄浦江上建桥迫在眉睫

对黄浦江上建桥的期盼,很早就萦绕在上海人民心头。档案记载,1930年年底,上海商民代表姚季重、许庆文等人就曾呈请“投资建筑上海黄浦江董家渡铁桥,以利浦东交通而图商业发展”。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也曾有意启动黄浦江越江工程建设,还设立了越江工程委员会,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赵祖康等都参与其中。然而,造桥终究是南柯一梦。直到改革开放后,通过桥梁连通上海城区浦江两岸的梦想才变为现实。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随着经济日益复苏,浦江两岸物资人员交往越来越密切。据记载,“浦江两岸的人流,主要是通过十二处客运渡口进行交通,每日客流量为46万人次,而苏州河口以南的六处渡口则占总客运量的70%。”每到大雾天,所有轮渡全部停航,当时一艘普通渡轮最多装载500人,但是岸上往往有成千上万人在等待,一到雾散,大家都抢着上船过江,造成拥挤和极大的安全隐患。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可见,仅靠对江轮渡和一条隧道的浦江两岸交通已远不能适应上海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上海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于是,在上海中心城区建设越江大桥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桥型?建桥的桥位如何选择?投资不足怎么办?1979年5月,上海市城建局根据市建委《关于对黄浦江建桥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方案的通知》,邀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港务局、上海航道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同济大学、市科协等单位,对编制大桥方案的准备事项交换意见。经过数年方案编制工作,1986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建设黄浦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同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上海的建桥申请。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建设方案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地质条件,上海最终确定了选址浦西南码头地区、建造斜拉桥的方案。南码头地区为什么是建桥位置的首选?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一份调研报告这样解释,“该处江面较窄(360米),车流量与复兴东路比较桥位基本接近,但交通疏散便捷,房屋拆迁量相对较小,工程投资及配套工程量也相对较小”。因为大桥一边在浦东,一边在南市,所以这座越江大桥就被命名为“南浦大桥”。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上海的建设方案。同年12月15日,南浦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长桥迤逦横空起

在新华社当年的稿件中,建造南浦大桥被称为“上海的百年大计”。对于上海中心城区第一座越江大桥,各方面都高度重视。据当时市政府秘书长钱学中回忆,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就指出,要把大桥建成上海城市一个新的标志,造型设计要新颖。事实上,南浦大桥建成后,其两侧螺旋式引桥盘旋而上的“盘龙昂首”姿态的确成了上海的标志性景观。无数人曾在此驻足观望。他们可能不清楚,这一设计构想早在1979年就被提出来了。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当时,上海铁道学院工程系桥隧教研组的陆广闾在《科技工作者建议》刊发文章,建议“采用螺旋式引桥和斜拉式正桥建设市区黄浦江大桥”。他提出,“江面要航行大轮船,要求很高的净空,引桥很长,这就要拆迁很多房屋,这在市区困难很大。而采用螺旋上升的引桥,可以得到很高的净空和大的跨径,占地面积小,利用效率高,维修费用少,加之造型新颖美观,可作为外滩一景。”南浦大桥的开创性还体现在建桥技术上。随着调研不断深入,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大桥跨径超过400米,上海缺少实际经验,国产大桥拉索与国际水平还相去甚远,上海的软土地基也会给造桥带来不小困难……这些难题,都摆在了大桥总设计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林元培面前。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设计南浦大桥时有一种走在悬崖峭壁上的感觉,但我一定要走过去。”多年后,林元培回忆起中国斜拉桥技术的自主探索之路,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紧绷的心情。那时,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加拿大安娜西斯桥刚刚建成,他决定借鉴加拿大安娜西斯桥的建设经验。不料,从加拿大考察回来的工程师带回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安娜西斯桥出现了许多裂缝!林元培坐不住了,1989年春节刚过就亲自前去考察调研。在安娜西斯桥,他顶着温哥华的凛冽寒风,爬上爬下仔细观察,并从不同角度将桥上一百多条裂缝全拍摄了下来。此时他非常清楚,南浦大桥如果不做新的技术处理,就无法避免裂缝问题。回国后,林元培就开始细细琢磨化解裂缝的方法,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最后提出了四类化解办法并将其应用到了大桥设计中。按照他设计的新方法施工,大桥经过36辆30吨载重卡车的荷载试验和实际运行,没有见到丝毫裂缝的踪影。这一应用开创了我国建桥史上的先河,也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创举。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除了林元培,主桥设计负责人张介望也日夜奋战,解决钢结构构件工作应力水平等一系列难题;总指挥朱志豪在大桥施工过程中日夜操劳,确诊胃癌后仍坚持处理工作……7000余名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历时三载,推广应用了41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解决了结构造型、用料造价、裂缝化解、钢结构构件工作应力水平等一系列重大难题。1991年2月18日,邓小平视察上海,为即将建成的大桥亲笔写下“南浦大桥”四个大字。6月20日,南浦大桥铺上了最后一块桥面板。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奏响浦东开发开放序曲

“昨天9时05分,南浦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中喜迎第一批过桥客,至此,宏伟的南浦大桥正式通车。”1991年12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消息《南浦大桥正式通车》。据报道,正式通车当天恰逢星期天,市民们集聚在浦东临沂路公交大桥一线浦东起点站,你拥我挤,人人都想成为第一批乘公共汽车从黄浦江上面过桥的乘客。“20分钟后,第一辆大桥专用公交车满载乘客抵达终点站,乘客们笑逐颜开,喜庆大桥全面通车。”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南浦大桥的建成,使浦江两岸陆家浜路、中山南路、浦东南路、杨高路等主要干道连接贯通,缓解了“过江难”。由渡口过江的货车,一般候渡要2小时以上,而驱车过桥只需7分钟,发挥了重要的过江交通枢纽作用。1995年,大桥全年通行车辆已达1714.70万辆次。更重要的是,它为方兴未艾的浦东开发开放提供了强劲动力。就在南浦大桥建设过程中,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作为连接浦江两岸的重要枢纽,南浦大桥的重要性绝不仅仅在于“第一”的头衔,还在于奏响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序曲。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南浦大桥建成,再到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短短几年,大桥连接起浦西浦东,上海经济发展也摆脱了一大掣肘,中心城区得以“东进”浦东,解决了浦西老城区住房困难。很多跨国公司到浦东投资,直接拉动了浦东的工业、金融,乃至国际航空与国际水运的发展,使浦东真正成为开发开放的热土。这一切,都离不开南浦大桥的首创之功。上海对南浦大桥的期许还不止于此。在考虑大桥选址方案的同时,由市领导及有关委办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和30余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已经在规划一盘“大棋”。据档案记载,当时市领导已经认识到世博会对经济、内外贸易、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认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很值得考虑,并有了在虹桥开发区或拟议中的南码头黄浦江大桥(即南浦大桥)浦东一头举办世博会的构想,为此还设立了由李肇基、倪天增两位副市长以及老市长汪道涵负责主管,市计委、市外经贸委、市建委等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黄浦江大桥、国际博览会、浦东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地区成为世博园区。在南浦大桥的见证下,上海人的又一宏愿得以实现。此时距陆士谔写下小说《新中国》,正好100年。《新中国》的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一跤跌醒,才知是一场梦。妻子说:“这是你痴心妄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他却坚定地说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上海要在黄浦江上造桥,邓小平、江泽民为什么都高度重视?| 回眸上海调研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