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绿金对话|香港绿金协黄超妮:全球绿债市场仍显韧性,香港应在推动大湾区碳交易市场建设上做更多探索

2023-10-24 17:22:00 - 市场资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广州报道

“2022年,香港市场发行的GSS+主题绿色债券和信贷总额超过800多亿美元;其中债券发行量超过270亿美元,占据亚洲市场1/3规模。这些债券中,80%用于内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香港绿色金融协会常务副会长、法国巴黎银行亚太环球市场部可持续金融主管兼董事总经理黄超妮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透露了上述来自CBI(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数据。

近年来,内地绿色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与香港密不可分。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绿色金融中心,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和活跃的资本市场,且在绿色科技发展、绿色认证和标准的国际化方面走在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前列。

黄超妮表示,香港在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借鉴的地方,如在顶层设计层面的跨部门协同、标准框架指引的“软硬兼施”等。但未来,香港更应该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推动更多国际标准的接轨和国际化市场的建设,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到内地可持续发展项目。

其中,黄超妮认为未来在大湾区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香港还可以做更多探索。

全球绿债市场仍显韧性

南方财经:近年来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如何?哪些发展成果比较显著?

黄超妮:最近几年,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蓬勃。从顶层设计来看,推动可持续发展议题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的合作。香港特区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目的是从整个顶层设计上,通过跨部门合作更好地建立起香港的可持续金融生态圈,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目前跨部门的督导小组已经运作得较为成熟,并陆续在各个金融领域出台了不同的激励措施或监管要求,引导私营机构从资金往具有绿色社会效应的领域投融资。

例如,今年香港金管局提出了相关指引,倡导金融机构启动“转型计划”,并对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压力测试提出了要求,以督促金融机构及早量化气候风险及其他环境因素对信贷组合造成的影响。

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近几年,香港的可持续金融市场,特别是绿债市场的发展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22年,香港市场发行的GSS+主题绿色债券占据亚洲市场1/3规模。此外,市场主体也越来越丰富,除金融机构企业外,越来越多以股权类型为主体的发行人踊跃出现在市场中。

尽管债券市场由于全球宏观因素导致了波动,但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市场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的韧性。全球上半年ESG债券市场的发行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这也体现了资本对可持续ESG领域的偏好和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香港特区政府发行了多笔绿色债券,其中无论在机构投资人层面还是零售债券层面,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响。

南方财经: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具体到实践层面,香港的监管机构是如何推动金融机构优化其在气候领域的投资决策的?

黄超妮: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的“软硬兼施”的措施。

除了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等法律法规外,刚刚提到的金管局发布的“转型计划”,就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等角度,提示金融机构重新考量其资产配置、风险量化以及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例如针对高排放高污染行业,“转型计划”指引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提升客户的转型动力,与客户共同配合,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转型措施。

上述这些强制性和指引性的措施,都使得金融机构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活动以及中长远的计划,从而鼓励市场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

南方财经:为推动内地更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建立更强的环境意识,上述这些“软措施”有哪些值得内地借鉴?

黄超妮: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资本市场,目前香港提出的“转型计划”或压力测试都是非常好的框架。

但引用国际的优秀举措,尽早与国际接轨也很重要。目前,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和即将推出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等国际公认的披露标准和框架准则,为私营机构深入构建气候变化转型策略提供了非常好的模板,对吸引国际投资人起到重要作用,这点值得内地的企业或金融机构借鉴。

据我所知,目前内地一些优秀的金融机构已经在其信息披露里面参考了TCFD等准则,以更好地披露其在气候变化这一挑战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缺乏明确的转型金融定义是跨境合作的痛点

南方财经:在大湾区层面,你认为目前两地之间的绿色金融跨境合作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黄超妮: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需要一个各方互认的绿色定义和标准来推动跨境资本流动。2022年,香港市场发行的GSS+主题绿色债券80%用于内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因此未来香港的绿色分类目录既要更多地考虑内地市场的需求,又要符合国际投资人的期望。

去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成立了跨境绿金产品标准工作组,以中欧《共同分类目录》为出发点,对如何进一步整合大湾区内的可持续金融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支持湾区绿色发展进行了系列研究。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我们提出了5大建议以推动《共同分类目录》更好地在大湾区落地。

其中首要的建议就是将国际国内、中央地方以及气候变化组织、气候倡议组织的标准进行融合,明确针对部分高排放行业的转型金融定义。此外,考虑到国际投资人综合评估等多种维度需求,我们也建议在绿色目录里加入“不造成重大环境损害”以及“最低保障措施”的因素考量。

南方财经:大湾区内的城市有很多传统制造业还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在明确绿色定义后,具体到转型实践阶段,你觉得最大的突破难点可能会是哪些?

黄超妮:缺乏明确的转型金融定义是市场现在面临的大痛点。

事实上,大部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转型有很大的投融资的意愿。但在缺乏明确标准,尤其是缺乏由监管推出的标准和方法的情况下,很多私营部门望而却步。

回到问题本身,转型金融并不是简单地对某一正在进行低碳转型的项目发放一笔融资。转型金融的关键是如何去动态地监测转型的过程。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科学地帮助企业制定转型战略和转型路径,明确的可量化的短、中、长期转型目标,转型策略需要靠什么手段实现等。

我认为要达到持续地支持行业发展,整个银行的管理系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是可以预见的,可能还会受到硬性的要求。金管局推出的转型计划已给出明确信号,银行在可预见的未来需要落实转型计划,体现在某些特定行业怎么去更好地协助银行客户实现转型,需要银行在能力培训、资金分配以及风险管理方面都进行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时间投入的过程。

未来大湾区碳交易市场应是强制+自愿相结合的市场

南方财经:站在全国的视角,你认为香港在整个大湾区的绿色金融合作中能够在未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哪些工作是在近期值得进一步推进的?

黄超妮:香港应该继续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目前,部分国际投资人对内地的信息披露要求、绿色标准定义等仍不是非常清晰。因此香港未来可以做更多“磨合”的工作,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支持大湾区绿色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我个人认为,未来在大湾区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香港可以做更多探索。

目前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内地碳交易市场还有一些障碍或壁垒,因此,如何推动内地的碳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是香港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目前,香港没有强制性的碳交易市场,而2022年,香港宣布推出的CoreClimate碳交易市场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香港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推动解决碳交易市场的互融互通,将使香港能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支持内地碳减排。

南方财经:你预期未来要建设的大湾区碳交易市场应该是一个强制性市场还是自愿性市场?

黄超妮:参考国际上的成熟经验,我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碳市场,应该是强制性市场与资源性市场的有机组合,以更全面地覆盖不同的行业,才能推动更多企业、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南方财经:近年来大湾区绿色金融界在推动互联互通方面有哪些积极的成果?作为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的代表,你本人在下阶段将推动的工作有哪些?

黄超妮:最近两年,在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市场融合的过程中,香港、澳门和其他内地城市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例如,我们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第三方标准的互认机制、大湾区部分行业(如建筑、交通、制造等)深度低碳减排路径方面合作研究并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

我认为,与国际投资人的接洽接轨是香港未来可以继续深耕的内容。目前,我个人与其他合作伙伴一起主持的《共同分类目录》在大湾区的应用研修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更重要的还是推动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投融资活动中。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做更多能力建设的培训,鼓励和推动更多的投融资行为采纳《共同分类目录》。

(作者:郭晓洁编辑:曾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