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住院难?看上海这家仅800多张床位的三甲医院如何破解

2024-01-24 18:46:56 - 市场资讯

转自:医学界网站

撰文丨顾  莹

2023年12月1日,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七院”)“全院一张床”模式正式升级,医院的“出入院准备中心”2.0版本上线。

这让人们看到了“全院一张床”模式的更多可能性。不久前,上海七院将“全院一张床”拓展为“医联体一张床”,此次医院管理模式又一次迎来升级。“医学界”以“全院一张床”模式为切入点,了解其升级的详细情况,并试图从中窥见医院运营背后的管理思维和整体布局理念。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始建于1931年,是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它位于浦东新区外高桥区域,紧邻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因离主城区较远,曾发展受限,不过,随着上海医疗格局逐步完善,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上海七院,将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外高桥片区发挥出三甲医院的关键作用,为浦东新区北面80多万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并建立起以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为核心的外高桥医联体,成功地守住了上海的“东海口”。

截至2023年12月22日,上海七院开放床位880张,而床位数低于1000张的三甲医院较为少见。一面是有限的床位供给,一面是逐年增多的患者需求,于是,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上海七院急需攻破的难题。可喜的是,在“全院一张床”模式的推动下,这正成为医院发展的一大特色。

患者住院难?看上海这家仅800多张床位的三甲医院如何破解

入院前等待时间大幅缩短

在公立医院,时常会出现“有的科室床位不足只能在走廊上加床,而有的科室患者并不多,部分床位处于空闲状态”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将空闲的床位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医院整体运营效率?2023年7月10日,上海市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出《上海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改善入出院服务部分提及“鼓励医院对空闲床位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全院床位集中管理、统一调配”。

在政策的指引下,上海七院“全院一张床”模式的出现成功盘活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据悉,该模式由上海七院分管领导总负责,护理部牵头实施,医务处负责疑难问题协调,信息科提供信息系统支持,由出入院管理处及住院床位管理中心负责床位统筹安排。

该模式于去年9月正式执行后,当时的“床位管理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掌握着上海七院880张床位的具体使用情况,通过科学调配来解决科室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床位调配有章法、有原则,采取楼层相近、病种相近、专业相近的原则。”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胡聃表示,管理在逐步精细化,其中特殊科室不作为床位调配的第一梯队,部分特殊科室还会有一定的床位预留量。例如ICU更多由专科医护负责,急诊会预留床位以便应对突发状况,而儿科、产科有专门的调配机制,如有需求,可以借用平台科室(如日间病房)。

尽管床位调配尽可能科学、精细化,但“全院一张床”模式仍然突破了医护的传统认知,涉及到改变不同科室的管理习惯,因此,在推动之初受到过医生、护士,甚至患者的不理解。

在胡聃看来,“全院一张床”推动并非易事,起码有三道关要闯:一是护士,二是医生,三是信息化。

医护端普遍存在“本领恐慌”,面对其他科室的患者,会担心没有能力处理好临床问题。因此,胡聃第一步是做医护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够转变理念。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医护发现新模式执行以来带来了诸多益处,例如床位使用率提升、患者等候时间减少。至此,这项以护理部牵头,医务处、信息部、后勤部等配合的“大工程”才正式畅通了全部流程。

“全院一张床”试行三个月后,上海七院共收治患者11295名,其中跨科调配424人,床位使用率在不加床的情况下达到满负荷。

从一组更为细化的数据更能看出变化:原先部分科室平均入院前的等待时间从2天到3天,现在下降到0.5天左右,可以及时收治一些患者到重点科室里;原先的床位使用率,比如以前收治率不高的科室,常年约95%,现在可以提升至99.5%左右;原先可能走廊上都要加床的科室,住院率从110%基本下降到100%-101%。床位统筹效果显著。

患者也逐步了解到,虽然借住的是其他科室的床位,但依然是原科室医生进行查房,能够及时看上病并获得同质化医疗实际上是更优的选择。截止目前,全院患者满意度从原先95%左右提升到98%。

“别小看‘全院一张床’这五个字,其背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进行人员培训,还要实现数据信息化、流程智能化、管理精细化。”胡聃说。

在试行后的三个月中,上海七院管理层同步发现,“全院一张床”模式仍然有不少环节有待改进,于是迅速进行升级。“床位管理中心”也因此在运行三个月后正式升级为“出入院准备中心”,优化了院前、院中、院后的看病全流程。用胡聃的话就是“我们要把患者体验做到极致”。

“鼓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营养筛查、评估、诊断、宣教、治疗等临床营养服务;提升医务人员的患者心理评估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住院患者心理评估,及时识别患者心理风险,推广分级分层的心理干预模式”,在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部分,上述《通知》明确,要加强住院患者综合服务。

此前上海七院关注更多的是有无缩短平均入院前等待时间、提升床位使用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模式升级后,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医院还会关注是否有降低患者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等更为精细化的指标。

尤其在提升患者诊前体验部分,医院了解到采取“预住院”的方式能够帮助患者缩短术前住院天数。这在《通知》中已有过明确说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对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经评估符合住院指征、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办理‘预住院’,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术前检查检验,缩短入院后术前住院天数。”

现阶段,上海七院的“预住院”服务将部分住院检查前移。针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住院前完成检查后,医院可以提前知道医疗风险,并通过绿色通道及时排除院前风险。不止于此,上海七院还在“预住院”基础上提出“预康复”。

“全院一张床”2.0升级版会注入外科的快速康复(fastrecovery)理念,进行“预康复”,例如采取中医外治技术进行术前及早干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患者住院难?看上海这家仅800多张床位的三甲医院如何破解

胡聃认为,“全院一张床”2.0升级版与先住院、后检验、检查评估这一传统患者收治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患者在“出入院准备中心”的入院前阶段,就可以开展检验、检查、心理、营养等评估,以便及时发现例如抑郁、营养不良等潜在问题。“预康复”手段提前介入,还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天数,减轻患者负荷。

解决院前和院中的问题后,院后阶段,上海七院的医疗服务同样能够延伸至院外。上海七院与外高桥医联体单位的高桥、高东、高行、凌桥、浦兴、曹路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联合病房”,共同管理其中的64张床位,让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复能够与基层无缝对接。

先得培养“全能护士”

从医院整体运营的实践来看,上海七院“全院一张床”能够最终落到实处,离不开其中的关键角色——护理部。

一般来说,专科护士护理其他科室的患者会存在安全隐患。医院护理的同质化是重点,亦是难点,这也成为上海七院得以开展“全院一张床”模式的前提。

早在2022年,上海七院就开始重视护士先专科后全科的培养。全院护士大轮转为后期进一步的升级做了充分准备。“上海七院每位护士在重症、急救、内科、外科等各科室进行过轮转。”据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金咏梅介绍,医院的护理团队在近两年通过轮转、培训、每日案例点评、护理会诊、应急梯队建设等多项举措,在做好专科护理工作的前提下扩展到培养全科护士。

目前,上海七院护理全科化培训,多专科的轮转轮训基本已经覆盖80%以上护士。“不管在哪个科室,护士都可以进行护理操作。在接受全科专科一体化的培养机制后,上海七院护士大多实现一专多能。”金咏梅说。

由此,经过培训后的“全能护士”形成了一支随时能够服务临床各科室的精干队伍。一日凌晨,有三位患者从急诊收至神经外科,系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呼叫就近的护士到岗,为患者提供了同质化护理。

在升级后的“出入院准备中心”,上海七院护士承担起为患者进行“预住院”“预康复”等工作,将病房住院患者的风险评估前移到院前,提前保障患者安全。

护理部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发现有问题的患者,会提早干预,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果评估结果分数较高,护士会通知床位医生,医生再请心理医师进行干预。

“第一时间评估、第一时间干预。尤其‘预康复’部分,用快速康复理念,在术前为患者展开营养、心理和运动的评估内容。”金咏梅表示,营养、心理和运动这三个评估全部在院前完成。护士就直接能根据评估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干预。

针对快速康复理念,她解释道,早期介入和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让机体能够更好地耐受手术;营养评估后,营养师进行干预,以使患者的机体提高到正常状态,以便于手术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如果运动康复的评估分值不在正常范围内,医院会请康复治疗师进行早期的记录和干预。

此外,“出入院准备中心”还能帮助患者预约出院的交通工具,甚至直接对接社区,帮助患者进行院外康复的指导。目前,“出入院准备中心”已经与“医联体一张床”打通信息互联和共享的渠道,在护士的协助下,患者仍可以在院外“一键”享受到延伸服务。

培养医护管理思维

有限的医疗资源被最大化利用后,医院从原本医疗资源紧缺的状态发展到能够挖掘出更多的发展潜力。

胡聃向“医学界”提到两大改变:“全院一张床”模式推进后,一是提升了科室收治患者的动力,二是患者动起来的积极性变高。患者平均等候时间变短,基本一天就可以入院,“看病不再像从前那么难”。

因此,在上海七院,管理层已经打破了科室固定有多少床位的概念。胡聃表示,精细化运行后,管理层对各科室的情况有了更精确的了解,方便下一阶段制定更科学的管理策略。

每一步的调整都是基于患者的实际需求,包括外高桥区域居民的发病率、疾病谱变化等,医院信息化平台积淀下来的数据,为科室的专病专科建设提供了基础。例如,针对科室床位本身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会进行床位调整,或者发展特色科室和优势学科。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医院的职能部门,无论是行政、信息化还是宣传科,胡聃都遵循着上述原则,他认为不一定非得需要医疗背景。

但是,他非常重视医护人员管理思维的培养,平日会鼓励医护人员学习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除了日常的医院中层培训,上海七院每个临床科室都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员,负责医疗、科研、教学,包括卫生经济学等工作。“医院在发展,个人能力也要同步提升,否则跟不上医院发展的节奏。”

在“出入院准备中心”,护理部承前启后、内外调配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胡聃表示,未来护理部可能会独立成管理部门,像行政责任部门一样来运行。

在他看来,“全院一张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一定是满足了患者要求的同质化医疗需求。上海七院会根据患者需求进行改善,直到优化至最优的状态。因此,还会有“全院一张床”模式的3.0版本,将预约服务与院前的相关服务进行结合,这个模式会持续优化。

可见,改善医疗服务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而上海七院,开始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实。

来源:医学界智库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