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十周年回顾与展望|观点

2023-11-24 08:01:12 - E能圈

余国:“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十周年回顾与展望|观点

油气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先行产业、重点领域和重要引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油气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大,在保障共建国家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方案,为增进共建国家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建成了伊拉克米桑油田、沙特延布炼厂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新签了一批典型油气项目,如亚马尔LNG、巴西里贝拉深水等。投资主体更加多元,既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也有新奥集团、北京燃气、恒逸石化等地方和民营企业。油气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油气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领域。“一带一路”国家覆盖了全球最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和供应区,全球83%原油剩余可采储量和88.7%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布在15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些国家生产了全球71%原油和61%天然气,出口量分别占据全球55%和56%。油气投资成为促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动能。2013-2022年,油气投资平均达中国在共建国家投资总额的18.5%。

其次,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先行产业。一是油气合作推动了基础设施硬联通。中国企业建成三大陆上油气通道和四大海上油气通道,在重要航线上建设缅甸皎漂深水港、吉布提港口码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港口项目,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网络的重要节点,共同促进了全球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稳定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二是推动了规则标准软联通。建立了“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等能源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打造了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圆桌会议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对话交流平台。深化金融一体化合作,建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平台;中国与20个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积极推动本币结算。油气合作也促进了“一带一路”技术、标准的对接、互认与转化。例如,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签署了《中国石油与俄气公司标准及合格评定结果互认合作协议》,实现中俄标准对接,更好地支撑了“一带一路”产业、产品、技术、金融、工程和服务合作。三是推动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油气业务上缴税超过了2000亿美元,带动当地就业数百万人;帮助尼日尔、乍得和苏丹等国建立起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培养大批本土人才;优先采购和使用当地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公益事业,支持社区发展,惠及人口超5000万。

第三,油气合作是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集中了中东、中亚和俄罗斯、非洲、南美等区域重要油气生产国,石油出口收入占GDP收入最高超过50%;集中了中国和27个欧洲国家等重要油气消费国,油气是支撑其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油气资源国、消费国之间资源资金、技术优势互补,为相互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回顾“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十周年,有四点认识

(一)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基本原则。各国坚持以契合彼此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接资源与市场,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互惠合作。油气能源合作应当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带来好处,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进步,这是根本目的。

(二)战略对接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基本前提。“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北极发展战略、沙特“2030发展愿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等对接,为“一带一路”国家油气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根本保障。政府搭台,油气能源企业等市场主体作为“演员”唱戏,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法律法规进行项目决策和运作,才能保证“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可持续。

(四)国际化、本土化和专业化相结合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合同模式,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才能为油气合作注入强大动力。

“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新的历史条件下,油气合作尤其需要共建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前行,共保能源供应,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能源立体合作新格局,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长期来看,影响“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有多重因素,其中关键力量主要有三个。

一是地缘政治格局与能源格局深度调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油气供需格局持续演变,能源生产中心格局及力量对比深度调整;国际能源治理体系面临重塑,能源运输、交易、金融、货币等呈多元化趋势。

二是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全球约14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发展目标,覆盖全球88%的温室气体排放、90%的世界经济体量和85%的世界人口。能源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发展大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行动。共建国家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新“资源+技术”将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

三是科技进步与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光伏、风能、氢能、可控核聚变、生物燃料以及CCUS等新型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快速发展,以电动化、低碳化、数智化、市场化为特点的能源转型在加速推进。未来的能源生产利用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成为油气行业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共建国家凝聚共识

第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一带一路”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油、气、电等能源短缺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油气合作应聚焦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通过共商、共建、共享,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武装冲突和政局动荡,导致油气投资、贸易受阻,严重影响当地发展和全球油气市场稳定。共建国家需增强安全共同体意识,为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交流交往是凝聚共识的唯一途径。“一带一路”国家要通过交流交往、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凝聚发展共识。油气企业应当更多推进本地化、本土化,既要自身发展,也要促进当地发展。

下一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主要领域和方向

一是深化传统能源合作,拓展新能源合作。鼓励支持各方企业扩大和优化相互能源投资,满足各国经济增长需求。形成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绿色低碳经济体系,推动建立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在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风光发电、绿电制氢、先进核电、海水淡化等领域合作。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二是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大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化领域的合作,推动油田工程技术服务、设备贸易、行业标准对接,拓展在霍尔木兹海峡等运输航道的安全保障合作,共同打造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油气供应链。加强在国际油气市场的沟通协作,在国际多边合作框架下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积极探索在智慧油田、智慧管道、智慧炼厂、能源产供链数字管理与贸易平台等领域开展创新合作。深入推进“能源+”合作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产业园区等各领域合作提质升级。

三是深化产业合作,拓展金融领域合作。巩固和扩大双边石油及其衍生品贸易、液化天然气贸易,扩大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平台在油气贸易中的使用,积极开展油气贸易、投融资等领域的本币结算。支持双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继续开展银团贷款、股权投资,创设新型投融资基金、产融合作平台,为能源合作提供资金保障。继续拓展保险服务,根据能源合作特点打造专属保险产品,为能源合作保驾护航。在联合国等多边合作框架下,推广与新能源投融资相关的资源准则和最佳经验,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

四是深化大项目合作,建设更多“小而美”项目。推动“小而美”项目的本土化与当地化,争取当地资本、社区和村落的广泛参与,使当地企业和居民成为项目的运营者和消费者,提升项目吸引力。推动大项目和“小而美”项目协同,在现有大型项目所在社区,利用好大型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能力,与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充分结合,在共建国家打造民生示范项目,为大项目增添“美”的元素,将“小项目”打造成与民众需求联系的纽带,讲好大小共美、大小同美的故事。因地制宜采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三方、多方市场合作,推动建成一批高质量“小而美”项目。

五是深化能源经济合作,拓展能源智力合作。加强能源企业在氢能、储能、风电、光伏等新一代清洁低碳能源技术领域的科技研发合作,带动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丰富完善人才交流机制与人才培养平台,继续建设好现有能源培训中心。推动成立能源智库合作论坛、能源科技机构联盟等,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能源智库交流与研究合作,促进政策的协调、规划的对接和机制的设计。

来源:油气经纬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