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荐书|“好东西”是什么东西?
界面荐书
每周为您提供一份好书单
豆瓣开分9.1,11月22日上映的电影《好东西》创下了今年华语剧情片的最高分。影片呈现了三位不同年龄、性格迥异的女性,面对旧创伤和新挑战,她们彼此温暖互相慰藉,展现出女性在不同境遇中所展现的韧性和智慧。
《好东西》以松弛轻盈且幽默的方式探讨了通常被视为严肃的亲子教育、校园霸凌、网络暴力等社会议题,让人一边笑一边哭的同时也引起大量思考与讨论。
导演邵艺辉表示,“如果观众看完电影后感到开心、愉悦,或者平静、幸福,那就是‘好东西’!”本期荐书带来《我们去往何方》等17本书籍,一起通过阅读感受“好东西”。
《我们去往何方》
上野千鹤子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磨铁·铁葫芦
如今,女性主义的版图已遍及世界。每个国家的女权发展,也都走出了一条拥有自身特色的探索之路。
了解这段历史,对当今被全球的女性主义浪潮所激励、鼓舞的人来说,必定会成为一种助力。了解历史对任何人来说,都能够有所助益。
那些我们视其为“传统”或“天经地义”的东西,一律能在历史之中找到起点和源头,而事物一旦有开端,就必定有终结。
《我的母亲做保洁》
张小满著
光启书局
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娜拉”在中国》
许慧琦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娜拉,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本是一名家庭主妇,为救丈夫不惜伪造文书,却只换来丈夫的辱骂。她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玩偶,最终毅然决然离开家庭。
20世纪初,《玩偶之家》传入中国,娜拉以其反抗与自立精神鼓舞了许多中国女性走出传统、寻求独立。然而,她也被各种男性本位的大叙事利用,来塑造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新女性形象。
为了深入思考这种现象,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娜拉”在近代中国传播与演变的历史,剖析中国女性解放思想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
德博拉·利维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
德博拉·利维的女性成长三部曲,形式创新、情感大胆,是关于写作、性别政治和哲学的当下时刻的自传。第二部《生活的代价》被《卫报》评为“21世纪最佳图书”。前两部《我不想知道的事》和《生活的代价》共同赢得2020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第三部《自己的房子》获得《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影子母亲》
卡梅隆·林·麦克唐纳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为了建立合作育儿的伙伴关系,我们更应关注的不是如何维持社会地位,而是如何维护照护者的尊严。
如何定义“好妈妈”?母亲和保姆谁是更好的照护者?如何理解保姆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如何界定和维护母亲与“非母亲”之间的边界?
基于对30位职场妈妈和50位儿童看护的深度访谈,人类学家麦克唐纳从有偿儿童照护切入当代家庭生活的核心,探究代理母亲工作。她深入家庭内部,观察商品化的母亲工作,包括雇主妈妈和儿童看护在情感和金钱上的矛盾和协商、家庭照护安排中的规则和期待等。
本书校正了对于有酬家庭雇工的典型理解,阐明了当代女性对母职和雇佣策略的理解,揭示出家庭与社区、居家与工作、爱与金钱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
《冷到下雪》
欧健梅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
一个十月的雨天,一对母女分别离开自己生活的国家,到东京见面:她们漫步在河道旁,躲避台风,分享咖啡馆和餐厅的美食,参观画廊,欣赏城市中最激进的现代艺术。与此同时,她们聊天气、星座、服装和物品,乃至家庭、距离和记忆。
母亲在香港长大,在两个女儿出生之前移民。她们之间彬彬有礼,但并不亲密。一种混合着失望和希望的感觉笼罩着她们的互动,仿佛一个系着渴望和绝望的结。这次旅行或许并没有像女儿所希望的那样成功,虽然几乎一切都按计划发生,没有什么糟糕的意外。
《冷到下雪》以最纤细的笔触写出了隐忍、含蓄、疏离的母女关系。它也质疑我们是否有共同言说的语言,哪些维度可以容纳爱,以及我们是否有资格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
《战争,战争,战争》
蕾拉·斯利玛尼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1947年,阿尔萨斯少女玛蒂尔德追随摩洛哥丈夫飞往“他者之乡”。在这里,她醒悟:逃离与出走不过是另一个深渊,她永远只是一个外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但即便如此,面对陌生、贫困、暴力与压抑,她终将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活下去。
《战争,战争,战争》是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蕾拉·斯利玛尼全新的传记小说,是其书写家族三代女性真实命运的“他者之乡三部曲”之一。小说以二战后法属摩洛哥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一个深陷政治身份危机的国家,一个跨种族结合的混血家庭,以及一个筋疲力尽的女人,如何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母体记忆》
莎拉·S·理查德森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
本书向读者呈现了一部的母体效应研究史,揭示了母体效应与女性福祉、性别平等、生育权利之间的深刻联系。
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神秘且极具吸引力的话题。长期以来,母体效应——胎儿在母亲体内所处的环境会在孩子及其后代身上留下永久的烙印——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胚胎起源学研究的热门项目。
《母体记忆》从遗传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互相影响的维度,追溯了与母体效应相关的思想谱系。从19世纪魏斯曼的生物学理论,到今天母体效应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通过梳理和批判性分析,《母体记忆》向读者呈现了一部的母体效应研究史,揭示了母体效应与女性福祉、性别平等、生育权利之间的深刻联系。
《泰勒·斯威夫特:一代巨星的崛起》
杰奎琳·斯诺登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
从发行第一张乡村音乐风格的专辑到如今称霸排行榜,泰勒已经成为屡破纪录的超级巨星,全世界都为她疯狂。泰勒·斯威夫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歌手。近20年来,她在音乐行业开辟了自己的道路,磨练了专业技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唱作歌手之一,表演才能也堪称一绝。“时代之旅”世界巡回演唱会既是一场庆典,回顾了她的音乐发展历程,也是在提醒人们,从那个怀揣音乐梦想、抱着吉他在卧室里写歌的女孩到今天,她走过了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
本书将带你重温泰勒从小到大的励志经历,深入了解她的每一张专辑、每一首歌,看看她是如何成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文化偶像和正能量代表的。
《她的荆棘》
徐冰著
中信出版集团
据统计,每10名女性中就有2人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全球超过2亿女性长期遭受其折磨……而了解病因才是解决疼痛的第一步。
本书作者徐冰是首批在国内开设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病门诊的妇科专家之一。基于作者超过30年的妇科临床研究、门诊与大量的手术经验,这本书深入讨论了从女性进化、月经的形成到痛经问题、子宫疾病等话题,带领女性重新关注身体,了解疼痛发生机制。
这部作品不仅有专业的理论解读,还有生动的案例分析,让读者通过案例故事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治疗问题以及治疗后的新生……同时,这本书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管理指导原则。对于广大女性读者来说,这是引导其关注健康、重视疼痛、关爱自我的实用指南。最终目的是让读者正视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问题,消除相关的认知误区,及时捕捉身体释放的警报信号,提前了解因病就诊时需要做哪些功课,同时学习生活管理知识,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做聪明的患者。
《从熊口归来》
娜斯塔西娅·马丁著
光启书局
年轻的法国人类学者娜斯塔西娅·马丁长期和北极圈内的原住民共同生活。2015年秋天,她在翻越堪察加火山的途中遭遇了一头熊,被咬去了半边颌骨。她奇迹般幸存了下来,而她生命中的危机才真正开始:辗转俄法多家医院,被绑在床上,切开气管,脸上植入金属板,反复经历手术、插管、感染,遭受秘密警察的盘问和猎奇者的围观……这一切几乎将她摧毁。
破碎中的娜斯塔西娅回想起,堪察加的埃文人中有一个词叫“米耶德卡”(“半人半熊”),在这场相遇之前,她也曾被当地人称为“玛杜卡”(“女-熊”)。为了重新理解这一事件,她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候中穿越800公里的森林,重返埃文人的部落,和他们共同生活。在这段日子里她重建自我,也探索与世界相处的其他方式,直到再次出发……
《森林之歌》
苏珊娜·西马德著
中信出版社·鹦鹉螺
她是森林的女儿,生于斯长于斯。
从第一批女林务员到提出新观点的年轻女科学家,在女性备受歧视的领域,她屡遭排挤打压,仍抱着一腔热爱坚韧前行,成了广受认可的“树维网之母”、森林生态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咖。
在这本书中,西马德讲述了自己的独特人生旅程。她的人生与探索森林隐秘地下网络的研究并行。森林中的树木与真菌互利互惠,构建一张错综复杂的“树维网”,就像我们的神经网络或者互联网一样,养分、水分都能通过它传递;树木之间借此交流信息,守望相助。树维网的中心是母亲树,它们用强大的力量连接并维持着周围所有的后代。在一片有活力、能自我复原的森林中,竞争关系并非永久的主题,树木之间、树木与真菌之间的合作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利他才能自利。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
斯蒂芬·贾格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雅
本书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公路旅行: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进行为期11天的自驾游。在体验露营、骑马、漂流和徒步的乐趣时,母亲的健忘和不断重复的话却形影不离,作者开始追忆母亲的过去,回顾母亲如何照顾同样患病的外婆,思考作为女性,疾病、记忆、身份认同等如何在血缘中传递,以及遗忘与失去、抵抗与妥协意味着什么。
母亲和女儿不息的羁绊之间,疾病、旅行成为了弥合母女关系的契机,让我们看到母女之间的爱也是需要练习的。在记录和陪伴中,作者观察母亲,接近母亲,也在不断更新对母亲的认识,最终,重铸了一个完整的自己。这趟特殊的旅行,映照了两代女性的成长史。
《性权利》
埃米娅·斯里尼瓦桑著
上海三联书店|雅众文化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是牛津大学学术新星埃米娅·斯里尼瓦桑的首作,尖锐但极具人性地颠覆了我们讨论或避免讨论性问题和性政治的方式,追溯了性在我们世界中的意义,以色情、权力、欲望为表征,对当代女性主义问题进行了阐释、拆解、质疑、思考和深化。这些文章讨论的是这个世界的性政治与伦理,而使它们得以成文的,是对一个与此不同的世界的期盼。
《她的实验室》
丽塔·考威尔/莎朗·伯奇·麦格瑞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
丽塔·考威尔是美国最顶尖的微生物学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乱细菌的生存轨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9·11”期间的炭疽信袭击事件中,她领导团队在细菌溯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时,却被告知:“我们不会把奖学金浪费在女人身上。”由于得不到某些男性导师的指导,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她被迫更换了6次专业。
本书记录了丽塔·考威尔闯荡科学界60年来的所见所闻。从实验室里的性骚扰,到阻碍女性掌权的隐秘体制,一路走来,她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偏见,一次次击碎文化和体制障碍,为更多女性推开了科研之门。
《“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
莫娜·肖莱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猎巫运动曾为我们打造了某种令人恐惧的女巫形象:她们施行邪术,她们顽固不化,她们衰老丑陋……然而,这首气势磅礴的意识形态之诗遍布着厌女情绪的韵脚,其余风依旧浸染着当今世界对女性的评判。莫娜·肖莱为我们除去了掩人耳目的矫饰,呈现出真正的“女巫”形象:她们独立生活,她们自然老去,她们掌控着自己的身体与性。
《未知的爱》
托马斯·特拉维萨诺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雅众文化
伊丽莎白·毕肖普,这位二十世纪美国诗坛的巨星,穿越了非凡的世纪中叶,与全球范围内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视觉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及政治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毕肖普的诗歌与她的足迹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筑了她艺术与生活的基石,即不断追寻生命中的相遇与顿悟。
作为伊丽莎白·毕肖普学会的创始主席,托马斯·特拉维萨诺深情地讲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即便生活的波涛与诗人自身的脆弱几度试图将她撕裂,那些维系毕肖普心灵的纽带始终坚韧。伊丽莎白在生活和诗歌创作上的天赋无人能及,她将两方面的才华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诗歌、散文及书信,这些作品最终奠定了她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互动问题:
推荐一本你觉得是“好东西”的电影吧!
上期留言入选读者:
蝎子mei槑头脑、雨大人、天蓝蓝
(已留言回复)
本期编辑/徐婧姮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