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大市场,111家基金管理人缺席
【导读】111家基金管理人缺席ETF业务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树超
今年权益类ETF大发展,总规模突破3万亿元,资金净流入超1万亿元。基金公司争相布局股票ETF,涌现出中证A500ETF、创业板50ETF等热门产品。不过,由于ETF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仍有上百家基金管理人尚未涉足,占比接近70%。
业内人士表示,ETF市场竞争激烈,资源和成本投入较大。部分基金公司根据自身定位和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未来或通过拓展指数增强产品、基金投顾、加强品牌建设等,在被动投资市场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111家公募缺席ETF业务
ETF市场高歌猛进,但从全行业角度看,发展并不均衡。目前,拥有ETF产品的基金管理人为52家,111家基金管理人尚未开展这一业务,也就是说近七成基金公司没有涉足ETF领域。
“ETF发展迅猛,但并非所有管理人都适合参与。”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汪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在她看来,ETF市场已形成规模效应,大型基金管理人资源集中,凭借品牌优势、市场认可度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ETF产品竞争壁垒较高,需要强大的市场资源、运营管理支撑,中小基金管理人或新设立机构暂不具备这些条件。此外,部分管理人可能更加专注于主动权益类基金或其他细分市场,暂时没有介入高度竞争的ETF赛道。
一位银行系公募人士认为,ETF投资运作需要完整的业务制度及系统配套,成本投入相当大。首先,ETF交易模式特殊,基金公司需要采购相应的运营模块,并配置相应的人员;其次,ETF作为跟踪指数的同质化产品,为了吸引客户,基金公司可能需要投入较多的营销资源;此外,为了保证ETF产品二级市场交易的流动性,基金公司需要指定做市商,付出相应的做市成本。
汪璐表示,后来者面临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一是渠道资源稀缺,二是品牌效应和用户信任不足。
发展ETF业务存在多重挑战
实际上,由于后发劣势,部分已布局ETF业务的基金公司面临诸多挑战。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南华基金、中银国际证券、浙商证券资管等22家基金管理人旗下非货ETF管理规模不足10亿元。
“在业务发展初期,产品可能面临规模不足导致的清盘风险,进一步加重管理人的顾虑。”汪璐说。
除了业务成本的原因,股票ETF市场“强者恒强”的特点,也让后发者望而却步。
汪璐总结道,股票ETF市场的马太效应主要源于规模效应。一方面,规模较大的ETF更容易吸引资金流入,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大型管理人在渠道、投研、运营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让后来者难以匹敌。此外,投资者倾向于选择规模更大、流动性更好的产品,这加剧了市场集中化趋势。
上述银行系公募人士认为,ETF的规模效应使得同类产品的先发者获得较强的成本优势,形成正向循环;后来者需要在成本劣势下与先发者进行竞争。而且,先发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线,留给后来者的发力空间越来越小。
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
开展差异化竞争
今年以来,国家队、机构资金、个人投资者都更加关注股票ETF,投资需求旺盛。市场人士建议基金管理人根据自身优势和能力禀赋,开展差异化布局,在被动投资大潮中分享市场红利。
上海一位基金人士表示,目前ETF业务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能力禀赋开展差异化布局。
具体来说,该人士表示,一是针对主流宽基或赛道指数,开发更多增强型产品,融合投资机构的主动管理优势;二是在发力权益类ETF的同时,加强对债券ETF和商品ETF等产品的布局;最后,随着ETF及其产品生态的不断丰富,投资者如何选择适合的ETF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发展基金投顾业务,做好指数的组合化、策略化投资,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这也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方向。
上述中型基金公司表示,对于后来者而言,需要精细化产品设计来实现差异化竞争。例如,开发不同风格、主题和策略的ETF,像红利低波ETF、指数增强型ETF和ESG主题ETF等。中小基金公司还可以通过研发和定制独家指数的方式,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与头部公司直接竞争。此外,在品牌建设上,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积极寻求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汪璐认为,指数产品并非唯一选择。如果公司战略规划以及资源禀赋更适合主动管理的Alpha策略,也不必盲目跟随潮流,而要专注于深挖主动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无论选择哪条路径,关键都在于确立清晰定位,服务投资者需求,在市场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向。”汪璐称。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原标题:3万亿大市场,111家基金管理人缺席)
(责任编辑: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