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术大学服饰技术学院院长王亚蓉:把民族优秀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2023-12-24 02:57:48 - 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焦子宇

服装史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缩影,对研究人类文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到中国纺织考古及古代服饰研究,就必须谈到王亚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新疆尼雅贵族墓地纺织品脱取与研究、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纺织品的发掘与保护、江西赣州慈云寺塔出土文物的修复……经她妙手,那些沉睡千年的锦绣重现生机,那些史料中的精彩故事变得鲜活,那条模糊已久的古丝绸纹路变得立体起来。

探索教学普及华服设计从年轻人开始

中国纺织品历代相传,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曾引领世界潮流,我国服装学院或服装系的教学理念与教材却大多以西方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为主。这对于从事纺织考古、文物修复半个多世纪的王亚蓉来说,是一种遗憾。

“从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来看,中国的服饰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其材质和纺织技艺令人赞叹,也曾引领世界潮流。追本溯源,我们应发扬好这一学问。”王亚蓉说。带着这个想法,今年,王亚蓉来到深圳技术大学服饰技术学院担任院长,希望加强对中华传统服装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培养。

熟悉王亚蓉的人都知道,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绝学”学科带头人,从事古代服饰保护、研究与复织工作,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古代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和纺织考古专家王公式。

“我们要做的是在本科期间就把中国传统服饰的精妙告诉学生,让他们拥有中国审美,加上开阔的思维,形成创新且独特的设计理念。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设计行业,有了专业背景和审美,举手投足间便能尽显中国味。我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引领世界的新潮流。”王亚蓉说。

据了解,目前,服饰技术学院的老师们正紧锣密鼓地更新课程大纲,从中国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中,探索出一条教学新路。

以物证史见证最美华服的辉煌

采访中,王亚蓉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物证史”。她强调,这是沈从文先生的提法,也是其与团队50多年来从事纺织考古长期坚持的原则。“以物证史”反映到教学工作上,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更真实、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之美。

2006年,江西靖安县惊现一座东周大墓。“在距今约2500年前的47个棺木中,发现了多具25岁以下女性遗骸和300多件纺织品文物。”王亚蓉说。在清理纺织文物时,她发现棺材帮上有一抹朱砂红,轻轻触碰,朱砂的颜色就化了。仔细用放大镜一看,那上面有细细的经线织纹,织得很密。在200倍的显微镜下,经纬线清晰可见——每厘米排列了240根经线。现代化设备织出的高档布料经线密度大约为每厘米100多根,而2600多年前的祖先用手工织机就做到了一厘米排列240根经线。这表明,此地的纺织缫丝技艺在东周时已达到了极高水平。

“没有哪一位老师是拥有几千年文化背景的,但出土的每一块残片、每一件衣服都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它们用无声的语言把当时的生产技术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把它研究透,就等于沿着绵延不断的文化脉络,体会文化的精深。”

技术传世让中华丝绸的瑰丽永存人间

从东周时期到清代,王亚蓉主持或参与过的重大考古项目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串起了一部中国纺织考古史:从东周墓中的朱染双色织锦,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到唐代法门寺地宫里的四经绞罗、宋锦明缎,这些考古发现及其纺织品的研究与复织,让“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等深藏千年的华章发出中国丝绸文化的美妙声音。

结束采访后,王亚蓉带记者来到服饰技术学院的院徽前,介绍着眼前八角星纹图案的寓意。“八角星纹是在纺织机器经轴两端的零件,也是西王母‘梯几而戴胜’的装饰物。选此作为院徽,与学院名称呼应,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精美,又代表了中国织造技术的独一无二。”王亚蓉说。

在她看来,考古和教学的共同点都在于传承。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加入独特思维的创新。她坦言,深圳吸引她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奇思妙想能在这里落地落实,任意驰骋的思维不会被禁锢,这里就是创新设计的沃土。

“我今年81岁了,这辈子都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明白咱们民族技艺是多么的优秀。我一直有个想法:不管怎么着,我一定要把教学这事办下去,把毕生感悟和经验传递给年轻人。”王亚蓉说。

今日热搜